第三部分 第51節:餓死後不如一匹馬:"海上蘇武"葉名琛(3)

葉名琛處理亞羅號事件,從純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他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英國人的蓄意侵略和葉名琛的處理手段,得到馬克思的理性評價.馬克思在兩個月後寫了《英中沖突》一文,以社論形式登于1857年1月23日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其文說:在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在西方輿論對葉名琛的一片譴責聲中,只有馬克思贊揚了葉名琛.他說:"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馬克思還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的社論中說:"葉總督有禮貌地,心平氣和地答複了激動了的年輕英國領事的蠻橫要求.他說明捕人的理由,並對因此而引起的誤會表示遺憾,同時他斷然否認有任何侮辱英國國旗的意圖."他說,面對英國人的蠻橫無禮,"中國官吏心平氣和,冷靜沉著,彬彬有禮".

不戰不和不守

戰爭開始後,葉名琛上書咸豐帝,說道:"默念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可見他是把作戰的希望寄托在民眾身上.

事實上的葉名琛,一方面表現得非常鎮定,他"高談尊攘,矯托鎮靜,自處于不剛不柔,不競不繡之間".當英軍三艘軍艦越過虎門,攻占廣州東郊的獵德等炮台時,葉名琛正在閱看武鄉試.他聞訊後微笑著說:"必無事,日暮自走耳.但省河所有之紅單船及巡船,可傳諭收旗幟,敵船入內,不可放炮還擊."次日,英軍攻占省城對岸河南鳳凰岡等處炮台,葉名琛聞報後仍不動聲色,繼續閱看武鄉試的馬箭比武.他的部下卻害怕了,說"風大,難馬射,請早收圍".葉名琛這才退堂,招集各官到督署商議對策,斷言十五日無事.

葉名琛的鎮定,首先來自他的巫術活動.原來他在總督衙門建了一個"長春仙館",里面祭祀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一切軍機進止都取決占語.其過十五日無事,就是兩個大仙告知的.而廣州城恰恰十四日淪陷.當時民謠曰:"葉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無事.十三洋炮打城驚,十四城破炮無聲,十五無事卦不靈.洋炮打城破,中堂仙館坐;忽然雙淚垂,兩大仙誤我."

但是,另一方面,葉名琛還是作了積極迎戰准備的.除了發布告示懸賞殺敵外,他還下令整備團練二萬余人.各地民團積極響應,"城廂內外,各榜長紅,約剿殺外人,同仇敵愾".民團的騷擾也有一定的效果:其一,他們用裝滿火藥的沙船襲擊岸邊的英軍軍營,雖然沒有炸死他們,也著實嚇唬了這300名士兵.其二,他們沿用赤壁之戰的火攻之法,用四只筏子,點燃後漂到英艦旁,造成了英軍的混亂.其三,英軍的一艘小船,曾經碰觸到民團拋擲的火藥瓶,燒毀.

廣東水師也發動了襲擊.比如,他們安放的水雷爆炸,可惜稍稍提前了一些.再有,廣東水師的幾艘戰船曾經炮擊兩艘英艦達二十分鍾.同時,水師船只不停地騷擾英軍補給船,並發動對英軍駐紮地的火攻.

如此看來,葉名琛得名"六不總督",即"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實在是冤枉.其真實的原因,一在于隨後中國戰敗,總要有個替罪羊,葉名琛就成了眾矢之的.其二,對葉名琛的"六不"定論,成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如此則無法能夠全面再審視這位悲劇人物.據學者考察,葉名琛當時能夠動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因為南方的絕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調到鎮壓太平天國的前線去了,英軍是趁虛而入,動用民團是不得已的辦法.在有限的條件下,葉名琛是戰了的,只是戰而不勝.同時,他拒絕講和,也無可厚非;如果講和,無異于投降.因此,他沒有和,也沒有降,也沒有逃跑,一味死頂,則是事實.但是,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是他的扶乩求仙,實在是愚昧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