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3節:始信昆侖別有山:曾紀澤的西方與中國觀念(1)

始信昆侖別有山:

曾紀澤的西方與中國觀念

出自將門的曾紀澤長期隨侍曾國藩,可謂深得父親真傳.30歲以前,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吸收父親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誨,為出使歐洲奠定了堅實的學識和處世基礎.在中西對峙的情境中,曾紀澤通過自身敏銳的觀察和收複伊犁的談判,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西方觀念,同時,他也從國外的角度反觀中國,得出了中國睡獅已醒的驚人結論.

必須感謝父親

曾紀澤這一輩必須感謝他們的父親曾國藩.這絕不是從承蔭爵位這些事功上面而言,而是從做人的角度而言.正是曾國藩的一整套令人稱奇的育子之方,才有了曾國藩之後曾家數代都能出英才,而且沒有一個是貪官汙吏.

有關曾國藩如何教子的書籍已經不計其數.在我看來,首先,曾國藩教子一事可能被當代放大了.因為在傳統社會的大家族里,類似曾國藩這樣的教育後代的多半是一樣的原則,一樣的內容,一樣的目的.其次,曾國藩教子之所以看似取得巨大成功,畢竟和他的地位和功績有關.曾國藩教子最勤快,最謹慎的時期,就是他逐漸平定太平天國及其之後的時期.因為這段時期,曾國藩對自己的地位已經非常警覺,而且也日益憂慮自己的前途.加之殺人無數,心中不免難過,所以,自這段時期起,他的教子之方愈發嚴厲了.最後,無論曾國藩的教子方法有多少,最最重要的是以親身的榜樣,示范給孩子們看.其身正,自然可以正家庭.

由此觀之,當代父母千方百計地尋求教子妙方,不如從教育自己開始吧.

比如,1864年7月,小兒子曾紀鴻去長沙參加鄉試,以曾國藩當時一等侯爵,節制東南半壁江山的地位,遞個條子,打個招呼,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了.但是,曾國藩在考前明確對曾紀鴻說:"場前不可與州縣來往,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而且,在考完發榜之前或者說是判卷子的期間,曾國藩又怕兒子去活動,去信告誡他:"斷不可送條子,致騰物議."要知道,16歲的曾紀鴻不僅這次沒有考上,而且隨後幾次都沒有考上,後來只是個副貢生.這就是曾國藩的最重要的教育策略:言傳不如身教,身教必須以講道義和戰略眼光為首要原則.

曾紀澤正是在父親的引導下,先做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作為儒家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而在此之前,曾紀澤已經做到了修身齊家一層.

1872年農曆二月初四,是曾國藩的最後日子,他對其一生做出總結.首先,他教育後代,以後曾家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說打仗是最害人的事,造孽.說完,曾國藩栽倒在曾紀澤的身上去世.曾紀澤看見父親的遺囑,上書對其兄弟的四條要求:

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紀澤牢記在心,扶柩回湘,結廬在父親長眠的地方,陪伴他的是一本英文的《聖經》.根據他父親生前的要求,他曾經在同文館學習洋務知識,並向總教習美國人丁韙良學習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