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4節:始信昆侖別有山:曾紀澤的西方與中國觀念(2)

曾紀澤的"土辦法"有點和當今所謂"瘋狂英語"相似.不過,他大約是把《聖經》當成《三字經》一樣的教材了.這一招果然管用,曾紀澤背誦了《聖經》,這成為日後出任英法德俄公使的重要基礎.

這可以從他兩次被慈禧召見後詢問其洋務知識和外語水平的時候看得出來.

曾紀澤出使歐洲之前,于1877年和1878年兩次被召見.慈禧太後對于曾紀澤的出訪非常重視,親自問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如何走,何時到,外國的外交體制如何等等.

同時,慈禧太後還問到了曾紀澤對"教案"的看法.

其間對答如下:

旨:"辦洋務甚不容易.聞福建又有焚毀教堂房屋之案,將來必又淘氣."

對:"辦洋務,難處在外國人不講理,中國人不明事勢.中國臣民當恨洋人,不消說了,但須徐圖自強,乃能有濟,斷非毀一教堂,殺一洋人,便算報仇雪恥.現在中國人多不明此理,所以有云南馬嘉理一事,致太後,皇上宵旰勤勞."

旨:"可不是麼.我們此仇何能一日忘記,但是要慢慢自強起來.你方才的話說得明白,斷非殺一人,燒一屋就算報了仇的."

對:"是."

旨:"這些人明白這理的少.你替國家辦這等事,將來這些人必有罵你的時候,你卻要任勞任怨."

對:"臣從前讀書,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語,以為人臣忠則盡命,是到了極處了.近觀近來時勢,見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時須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層,竟須拚得將聲名看得不要緊,方能替國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親先臣曾國藩,在保定動身,正是臥病之時,即寫了遺囑,吩咐家里人,安排將性命不要了.及至到了天津,又見事務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于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其時京城士大夫罵者頗多,臣父親引咎自責,寄朋友信,常寫'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八字,正是拚卻名聲,以顧大局.其實當時事勢,舍曾國藩之所辦,更無辦法."

旨:"曾國藩真是公忠體國之人."

在此,曾紀澤為父親爭得了最高執政者的正當評價,同時也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所受的父親之教育對自己的影響.

當時,慈禧又問到了曾紀澤的洋務知識和外語水平.其問答如下:

問:"你在外多年,懂洋務否?"

對:"奴才父親在兩江總督任內時,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在直隸總督任內時,雖未兼北洋通商大臣,卻于末了兒辦過天津教堂一案.奴才隨侍父親在任,聞見一二,不能全知."

這里再次提到父親的影響.

接著,慈禧又問到曾紀澤的外語水平.

問:"你能通洋人語言文字?"

對:"奴才在籍翻閱外國字典,略能通知一點.奴才所寫的,洋人可以懂了;洋人所寫的,奴才還不能全懂."

問:"是知道英國的?"

對:"只知道英國的.至于法國,德國等處語言,未曾學習.美國系與英國一樣的."

這是基本屬實的回答.因為曾紀澤屬于自學成才的英文水平,可以說一些,但文法不通,可以寫一些,但看洋人寫的就有些吃力.這在後來丁韙良的回憶錄中有記載.

注意這最後一句話"美國系與英國一樣的".這不是曾紀澤畫蛇添足的補充說明,而是當時必須要回答清楚的問題.對于慈禧和宮中的,朝中的多數大員而言,他們是分不清美國話,英國話和法國,德國話的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