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1節:第四章  血影·淚痕(4)

武媚就不同了,她原本做的五品才人便是半宮妃半侍女的角色,之後更實實在在地做了一回侍女,再度進宮之初,她謹慎小心,對人人都賠笑臉,因此下人對她的印象都很好.她也深深知道,這些人雖然沒有一言九鼎的力量,卻是重要的消息來源,因此對于王皇後身邊的人必然傾心接納,賞賜起來毫不吝嗇,配以她謙虛誠懇的態度,的確非常打動人心.她本來便是天子寵妃,出于跟紅頂白的心態也是人人巴結的對象,如此很快便組建一個龐大的情報網,皇後的一舉一動都能在第一時間傳入她的耳中.而這一切,不諳人情世故的王皇後全然未曾察覺.這位高高在上的六宮之主,此刻已如生活在水晶魚缸里一般,完全暴露在武昭儀的視野之中.那雙美麗而冷酷的眼睛,正眨也不眨地盯著自己的獵物,只待對方一個疏忽一個破綻便將發動雷霆一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多年以後,嘗到了甜頭的武媚在感覺大臣不讓自己放心的時候,同樣想到了借助下層的力量,于是大開告密之風在全國范圍內組建自己的情報網,然而治國畢竟不同于宮廷政爭,後者只需要打倒對手即可,而她在嚴密監控大臣的同時又需要借助他們來治國,酷吏政治既為她整肅政敵鞏固君權掃清了障礙,也造成人心疑懼無法達到君臣共治,從而導致了武周政權的最終敗亡,不能全歸因于她是女子所以知識分子不願意幫她,這是後話了.

然而後宮情報網傳來的消息一直不能讓武昭儀滿意.王皇後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個性,既讓她顯得缺乏吸引力,卻也讓她沒有什麼把柄可抓.即使從修改過多次之後的史書看來,她的最大罪過,也不過就是出于嫉妒而說了武昭儀幾句壞話,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迫害舉動.對于武昭儀等寵妃,以及她們所生的子女,也常來看望,維持著基本的禮儀和皇後應盡的義務.單一的人生,單一的性格,沒有特殊的長處,卻也沒有致命的短處,正是那種典型的舊式女子,讓長輩感覺柔順放心,讓丈夫感覺無話可說,也讓情敵找不准要害.李治對她說不上喜歡,但也說不上厭憎,以他優柔寡斷的性格,要讓他為了拋棄這麼一個雞肋而跟所有當朝重臣鬧翻,那一百年也未必等到機會.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樣的情形可能也就死心了,反正自己現在過得還不錯,何苦費那麼大勁折騰?可是武媚不同,她有她的考慮.皇後的位置,帶來的不僅僅是尊榮和嫡妻的保障,她的兒子就會成為嫡長子,有資格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成為大唐帝國的主人,而不會像那些可憐的皇子淪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不久前高陽公主謀反案中軍功卓著的江夏王李道宗和太宗愛子吳王恪的無辜慘死,不是不讓人驚心的.何況,君王的寵愛又有多可靠呢?感業寺的經曆是她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蕭淑妃的前車之鑒也讓她看到了李治的另外一面,一旦恩愛不再可以有多冷漠決絕.她今日可以這樣對付蕭淑妃,明日未必不會有新寵這樣對付她,如果只滿足于眼下的一時風光,蕭淑妃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她的明天.事實證明,李治專情但不專一,他最依戀的是武媚,但身邊女人從來就沒有斷過,不管後來是二聖並尊還是天後臨朝,這一點都不曾改變.而世人眼中面首多多的武媚,至少李治在世之時還很收斂,從未找過情人,當然這未必是出于愛情了.她和李治因緣際會已近十年之久,但回顧過往經曆,並不能讓武媚感覺放心.貞觀後期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治和才人武媚暗通款曲的時候(浪漫點說叫共墜愛河^.^),也正是蕭淑妃最受寵幸三年之中連生三胎的時候.登基之後,雖然不忘舊情一直都有去感業寺,但後宮美女也源源不斷地進獻.即使是她再度入宮之後,短時間內直升昭儀,風頭似乎一時無兩,李治也並沒有停止東張西望的眼睛.這位新寵便是武昭儀自己的親姐姐韓國夫人,皇帝對她的親密關注,已經到了人們紛紛傳說武昭儀的次子李賢其實是韓國夫人所生的地步.而武媚此時孤立無援,與王,蕭的爭斗還不知鹿死誰手,因此對皇帝同她姐姐的私情,不敢置啄.這也許正是史書所稱"初,武後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的實際含義吧!風光無限下的危機,花團錦簇背後的悲涼,李治的恩寵既讓她滋生了奪後的欲望,而他游移的情感又讓她深深地感覺君王恩愛之脆弱易斷.既然進取和保守都有風險,還不如放手一搏,殺出一片新天地,為自己爭取正室的名分,為兒子爭取嫡子的地位.強烈進取的進攻性人格,和內心的不安全感,終于讓她下定了決心.目標既定,那便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沒有機會,那就爭取機會.神阻殺神,佛阻殺佛.蟄伏三年之後,她終于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