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3節:第四章  血影·淚痕(6)

這些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以此來反駁舊史上的記載個人以為仍嫌不足.舊唐書因成書倉促,前期史料常有照抄唐朝實錄和國史,幾可視為唐代官方喉舌的代表,這一點已為曆代治史者所公認.而高宗實錄,曾有被武後親自出面監修的紀錄,後雖經反複,但為尊者諱的現象仍不少見,如不載太宗納弟婦事,不載楊玉環原為玄宗兒媳等,而這些新唐書和通鑒均秉筆直書,因作者為宋人不必再為前朝避諱之緣故,故不能以舊唐書未詳載經過而否認其事.且舊唐書雖然不曾在正文中專門記錄,但史臣評傳中仍有"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繈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表明了五代人對此事的看法.

那麼武昭儀有沒有可能比其他人更早知道皇後來訪並做出安排呢?皇後來訪並非鄰居串門,以當時武昭儀在後宮遍布的眼線提前偵知並非難事,而整件事發生在武昭儀自己的寢宮,她要安排宮女們守在哪里不可走動那是輕而易舉的事.甚至可以說,如果她在自己地盤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她也不可能成為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了.類似的例子我們可以參考日後的上官儀事件.高宗密召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如此機要隱秘之事,也逃不過武媚編織嚴密的情報網,立刻在第一時間內得知,並且立即做出了最為明智的決定,沒有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去聯絡外朝官員如何在事發後進諫阻止詔書生效,而是馬上趕到現場,說服高宗改變心意,從而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武昭儀的信息掌控程度和應變能力無可懷疑是極其高效的,這還完全是突發事件的緊急應變,如果小公主之死是她處心積慮已久的策劃(皇後顯然不是第一次來探望小公主),要做到這些那就更不成問題了.

武昭儀作風穩健是不錯,但並不等于說她不敢冒險.早在太宗病重之際敢于與太子私通,足可證明她有在人生陷入瓶頸之際,為尋求出路不惜放手一搏的決心和勇氣.而彼時她面臨的風險甚至更大,能掌握的東西更少,任何一點不慎都足以讓她粉身碎骨,但她依然做了,只為了多年之後她可能會有一個渺茫的機會.這種性格,我們還可以從她父親武士彟身上找到.武士彟向來是以敦厚謙恭的長者著稱,曾經因為顧忌自己名望不夠而堅辭工部尚書的職位,可見其為人的謹慎小心,然而在隋末風云之際,他同樣可以冒著毀家滅族的風險,將萬貫家財和一家人的身家性命全都投入一場凶險莫測的政治投機中.作為武士彟的女兒,武媚無疑繼承了他這一特點,並且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