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0節:第五章  舅甥之間(4)

(1)長孫無忌

在立晉王治為太子的過程中,長孫無忌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從通鑒記載太宗宣布立儲人選之後,特別要求李治向其拜謝便可約略看出.(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之後太宗不滿李治的仁弱,擔心他控制不了局勢,忍不住在長孫無忌面前抱怨,認為不如吳王恪,當即被長孫頂了回去.

雖說太宗只是說說而已,不大可能廢嫡立庶,將奪嫡的爭權之戰的對象范圍從局限于嫡子之中,擴大到所有生子之中,帶來政治局面的大動蕩,否則也不會只和長孫無忌密語,長孫無忌卻因此留上了心.某日太宗因小過欲殺侍臣,長孫無忌教導李治犯顏直諫,言辭激烈,太宗轉怒為喜,收回成命,對李治刮目相看,從此再也不提更換太子一事了.凡此種種,說沒有長孫無忌,李治絕不可能當上皇帝,決不為過.當然,長孫無忌也是有私心的,雖說泰和治都是他的親外甥,但泰的身邊已有一群支持者,多與無忌政見不合,且泰自恃太宗的寵愛,對這個舅舅並不是十分尊敬,相比之下柔弱的李治要容易控制得多.而這點私心,太宗也有所察覺,在抱怨李治不如吳王英武而長孫表示反對的時候,太宗便說了一句重話:"你這麼反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親外甥嗎?"然而無忌作為太宗的多年至交,始終是貞觀群臣中最得太宗信任的人物.

(2)李勣

這幾位在場重臣之中,以李勣的出現,最為突然,這是這位長期駐守並州長達十六年的大將首次進入政治中樞.李勣成名甚早,早在高祖時代在軍中的威望便可與李靖比肩.然而太宗繼位後,他卻一直留守在並州,從未做過京官參與過朝中大事.貞觀十五年征拜兵部尚書,但也未曾赴京.並州為李唐龍興之地,緊靠突厥及薛彥陀,確實非常重要,但貞觀十七年前,李勣明顯不如李靖侯君集那般受太宗器重.這時征調入京,一般認為是李靖已老,侯君集被誅殺,太宗不能不倚重李勣了,但大多忽略了一點,李治在為晉王時遙領並州大都督,正是李勣的頂頭上司.李勣的另一重身份,便是李治並州大都督府的長史.故此,太宗在貞觀十七年後對李勣大加恩寵,不僅在于李勣文武雙全,在軍中頗具影響力,也是考慮到他與李治的這一重淵源,期望他日後能為兒子保駕護航.李勣至此方得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意同宰相的規定至此而始.然而,李勣雖然進入了中央,但地位遠遠不能和長孫無忌相比.他長期游離在決策圈之外,和長孫無忌又素無交情,頗覺勢單力孤,因此貞觀十九年太宗征高麗,他是最積極的響應者,也有借此立功擴大影響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