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1節:第五章  舅甥之間(5)

另一方面,李泰雖然失勢,但畢竟是太宗自己處置的,支持魏王的官員受牽連不是很多.像馬周,劉洎等等,均被太宗派去輔佐李治,李治的東宮班底,便是由這樣一支矛盾重重的隊伍組成.而在永徽六年立後事中大顯身手的許敬宗,也在此時進入東宮,位居太子右庶子.他既非承乾黨,也非魏王黨,倒是李治自有的班底之一了.太宗征高麗時命太子監國,"敬宗與高士廉等共知機要",可見頗得李治信任.然而李治剛剛繼位,許敬宗便被人彈劾貶官,排擠出政治中樞.人人都知許敬宗因擁護武昭儀為後而東山再起,卻忽略了他原本是高宗舊臣這一點,此處特加以闡明.了解了這些之後,再看永徽六年這場立後之爭,或許會有新的看法吧!

貞觀末年諸子爭儲,承乾和魏王各結要臣,文武官員也"各有附托,自為朋黨",嚴重影響了政局的穩定,迫使太宗最後不得不另選李治以折衷調和.然而李治柔弱的性格,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于是貞觀十七年正式冊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後,太宗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拔除國內國外的不穩定因素,以確保唐王朝的長治久安.概括起來有三方面:

(1)以武力掃除敵國,讓李治能夠面對一個相對單純的國際環境.

(2)整肅清理國內不服李治的勢力和可能對李治不利的大臣,確保政局的穩定.

(3)選好輔政大臣,保障政權的順利交接.

于是征高麗,殺劉洎,著手建立起以長孫無忌為核心的輔政班底,這是太宗對于這位多年的好友兼姻親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房玄齡,李靖等重臣相繼謝世,當時可堪大任的人物已經不多了.然而作為精擅權謀的封建帝王,太宗對于任何人也都不是百分之百的毫無保留,仍然留有一重顧忌和防范.故此太宗一面囑咐褚遂良保護無忌,一面安排了與無忌關系疏遠的軍方人士李勣加以制衡.李勣文武雙全,在軍中威望很高,又是李治的舊屬,是太宗心目中比較理想的軍事大總管.而另一位輔政大臣諸遂良,無論能力,聲望,還是背景,都不足與長孫無忌與李勣相比,太宗主要是看中了他的忠直和耿介.長孫無忌太聰明,李勣太圓滑,都不喜歡進諫,規勸李治接受群臣監督,不要行差踏錯的任務便落到了諸遂良的頭上.此外,長孫無忌身為首輔大臣位高權重,難免遭人嫉妒和政敵攻擊,王皇後個性柔弱,諸遂良也負起了保護外朝內宮的這兩位當家人的責任.太宗所揀選的三位輔政人物,大致就是宰輔,良將及諫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