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6)

宋代中央是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樞密院類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長是樞密使,副使.

宰相一詞最早見于《韓非子》〔5〕,但是正式定為官號是在遼代.遼代中樞機構是北,南宰相府,各設左,右宰相.明代廢中書省,皇帝親理國政,以翰林院官員加殿閣大學土銜草擬詔諭.後來大學士逐漸參與大政,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輔臣有元輔,首輔之稱.清沿明制,到雍正時成立軍機處,大學士就沒有什麼職權了.

現在一般認為皇帝輔臣並非宰相,理由有三:

一,首輔,輔臣有議政之權,而無監督百官之權,更不能指揮六部等行政機構工作.

二,輔臣們草擬的詔諭(即所謂"票擬")能否生效,完全取決于皇帝"批紅"簽字.

三,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皇帝讓司禮太監代行"批紅"之權,輔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處處受太監的制約.

這都是承擔秘書,顧問工作的輔臣們與百官之首的"宰相"的巨大區別.所以說,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是中國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秦漢時中央的行政長官有:

(一)奉常,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

(二)郎中令,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光祿勳,管宮廷侍衛.

(三)衛尉,漢景帝初一度改稱中大夫令,管宮門近衛軍.

(四)太仆,管皇帝車馬.

(五)廷尉,漢代有時又稱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六)典客,漢初沿用此稱,後來又稱大行令,大鴻臚,管理少數民族來朝事宜.

(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務.

(八)治粟內史,漢初沿用此稱,後來又稱大農令,大司農,管租稅賦役.

(九)少府,管宮廷總務.以上諸官,後來稱為九卿.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務.

九卿所司也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越早期的時候,皇帝家的內侍官與朝廷的職事官的區分越不清楚,越到後期,區分也越為明晰,魏晉以後,基本上不再有內外廷官吏區別不開的事情了.

九卿之外,還有掌管京師治安的中尉(後來稱為執金吾),以及掌管營建宮室的將作少府(後來稱為將作大匠),等等.

諸卿各有屬官,這里不都列舉,只就郎中令(光祿勳)的屬官大夫和郎稍加說明如下:漢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漢武帝改稱光祿大夫)等.大夫"掌論議","無常事,唯詔命所使",是後世散官的性質(後詳).

郎是皇帝侍衛官的通稱,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議郎掌顧問應對,比較特殊.其他諸郎皆"掌守門戶,出充車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