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5)

唐代取士由地方舉送中央考試,稱為鄉貢.被舉送應試的人通稱為舉人.唐人常說"舉進士",例如韓愈《諱辯》說"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意思是應舉參加進士科的考試,這種人在唐代就稱為進士.韓愈《送孟秀才序》說"京師之進士以千數,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當時應舉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說的.唐初設有秀才科,不久即廢,但是唐人後來仍通稱應進士科考試的人為秀才〔6〕.由此可見,唐代進士,舉人和秀才的概念與後世不同(參看下文清代的科舉制度).

唐代中央主持科舉考試的機關是禮部,考官通常由禮部侍郎擔任,稱為知貢舉〔7〕.唐人有關科舉考試的文章常常講到有司,主司等,都指考官而言.參加進士科考試要請當世顯人向考官推薦獎譽,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及第以後稱考官為座主,為恩門,對座主則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為同年.

這一時期,門生座主,同科同年之間常常結成派系,排擠那些出身于門閥世族未經科舉的官僚.世族官僚討厭進士的浮華,看不起由科舉途徑進入官場的官僚;而科舉出身的官僚討厭世族的傲慢,也不大看得起依靠門閥得官的官僚.這就形成了兩大派系.兩大派系分別勾結權貴,宦官,爭權奪勢,互為進退.

黨爭前後經曆了幾個皇帝,時間有四十年之久,最終雙方俱傷于宦官之手,但是科舉制度卻被後世繼承了下來.

唐人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為狀頭或狀元.同榜的人在長安慈恩寺雁塔題名,稱為題名會.宴會于曲江亭子,稱為曲江會.又遍游名園,以同榜少年二人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進士及第後尚未授官稱為前進士,還要參加吏部"博學宏詞"或"拔萃"的考選,取中後才授予官職〔8〕.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說,柳宗元"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其後以博學宏辭,授集賢殿正字"〔9〕.白居易進士及第後,因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書省校書郎.韓愈雖然進士及第,但是由于應吏部考選未中,未能得官.為此,韓愈以"前鄉貢進士"的名義三次上書宰相求仕.

以上所說的進士,明經等科通常每年都舉行考試.此外唐代還有所謂制舉,這是由皇帝特詔舉行的考試,據說是要選拔特殊的人才.無論取中進士,明經等科與否,都可以應制舉.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臨時決定,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文辭秀逸科,風雅古調科,等等,前後不下百十種,這些稱為制科.唐代博學宏詞科本來也是制科,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後改為吏部選人的科目,每年舉行考試〔10〕.宋代制舉恢複博學鴻詞科,直到清代還有博學鴻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