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4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46)

奴隸還可以被當做牲畜來屠殺,這表現在上古的殉葬制度上.《墨子·節葬下》:"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在殷代,這話完全合乎事實.到了周代,雖然此風稍衰(這不是由于仁慈,而是由于人力可貴),但是在某些國度仍然是盛行的.例如秦國,據《史記·秦本紀》所載,秦武公葬時,從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葬時,從死者一百七十七人(包括《詩經·秦風·黃鳥》所悼念的三良在內).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秦始皇葬時,秦二世令後宮(妃嬪等)無子者一律"從死","死者甚眾".而且把工匠都關閉在陵墓里.古代統治階級的這種淫威,至今還令人發指.

奴隸和奴隸主是兩個相對抗的階級.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1〕,商王是貴族最高的代表,自稱為"余一人"〔2〕.《論語·堯曰》引《尚書·泰誓》的話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可見周初還這樣稱呼.後來百姓成為民的同義詞.民在古代又稱為黎民,秦國則稱為黔首.

商代王位的繼承是兄終弟及,無弟然後傳子.周代王位由嫡長子世襲,余子分封為諸侯(也有異姓功臣封為諸侯的).諸侯的君位也由嫡長子繼承,余子分封為卿大夫.諸侯受封國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大體是大夫的宗族),士受祿田于卿大夫.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統治的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孔子的學生冉有,季路就擔任過季康子的家臣.

《左傳·昭公七年》說:"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這樣,形成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級階層.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有義務"執干戈以衛社稷";春秋以後士是文士,士逐漸成了統治階級知識分子的通稱.

士的下面是庶人,又稱庶民.西周時庶人雖然還是用來封賜的對象,但是庶人的身份比奴隸為高,以後庶人就逐漸成為個體農民了.《荀子·王制》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可見庶人的向背直接關系到上層統治階級的安危.

君子,小人也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最初君子是貴族統治階級的通稱,小人是被統治階級的通稱,後來以所謂有德無德來區別君子和小人.統治階級的階級偏見影響到詞義的發展.

在這里,我們不妨把《論語》里記載的孔子對小人與君子的對比,分類羅列如下:

在行事原則上: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在待人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在立身上: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在心態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在操守上: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可見,孔子思想的本意是:君子應居于上位,無德者(小人)應居于下位.孔子想把社會中人與人的統治和被統治關系,建立在他認為更合理的道德關系上.這套理論在後世所起的作用主要不是粉飾現實的不合理;相反,卻是批判小人在高位,而道德高潔者受小人欺凌的不合理現實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