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64)

注釋:

〔1〕五谷還有別的說法,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谷."趙歧注:"五谷為稻黍稷麥菽."六谷也有別的說法,這里不列舉.

〔2〕有人說稷和黍是一類,黍的籽粒黃色,有黏性,稷的籽粒白色,沒有黏性.

〔3〕為黍,作黃米飯.

〔4〕裹,包.糇(hou)糧,干糧.

〔5〕出發前三個月就聚集糧食.

〔6〕遺(wei),給,這里指留給.之,指其母.

〔7〕鹜(wu),鴨.

〔8〕韋曜就是韋昭,史為避晉文帝諱改.《爾雅》郭注:"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chuǎn)."衣有廣狹二義.廣義的衣指一切蔽體的織品,包括頭衣,脛衣,足衣等.狹義的衣指身上所穿的;當衣和裳並舉的時候,就只指上衣而言.下面分別敘述.

上古的頭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種.

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說文》說:"冠,也,所以發."(juan,束縛.)古人蓄長發〔1〕,用發笄綰住發髻後再用冠束住.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以想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頂全部蓋住.冠圈兩旁有纓,這是兩根小絲帶,可以在頷下打結.《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纓和(rui)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是結余下垂的部分,有裝飾的作用.

古代冠不止一種,質料和顏色也不盡相同.秦漢以後,冠梁逐漸加寬,和冠圈連成覆杯的樣子.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愈益複雜化了.

冠又是冕和弁的總名.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于首位".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冕上面是一幅長方形的版,叫延(),下面戴在頭上.延的前沿掛著一串串的小圓玉,叫做旒.據說天子十二旒〔2〕,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可以用作帝王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萬國衣冠拜冕旒."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的地方綴有一行行閃閃發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樣,所以《詩經·衛風·淇奧》說"會弁如星".

冕弁加在發髻上時都要橫插一根較長的笄(不同于發笄),笄穿過發髻,把冕弁別在髻上.然後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絲帶,從頷下繞過,再系到笄的另一端.這根帶子不叫纓而叫(hong),此外,笄的兩端各用一條名叫(dǎn)的絲繩垂下一顆玉來,名叫(zhen).因為兩正當左右兩耳,所以一名充耳,又叫塞耳.《詩經·衛風·淇奧》說"充耳瑩",就是指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