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7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70)

上古的烹飪器有鼎,鬲(li),(yǎn)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銅制的.

鼎是用來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圓腹三足〔7〕,也有長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鉉,鉉是抬鼎用的杠子〔8〕.鼎足的下面可以燒火,有幾種肉食就分幾個鼎來煮,煮熟後就在鼎內取食,所以說"列鼎而食".鍾鳴鼎食是貴族奢侈生活的一個方面.王勃《滕王閣序》說:"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9〕古人用匕從鼎內把肉取出來後,放在俎上用刀割著吃.所以古書上常以刀匕並舉,刀俎並舉.匕是長柄湯匙,俎是一塊長方形的小板,兩端有足支撐著,一般是木制的,銅俎很少.

銅俎的出土是很晚的事情.這是因為俎本來就是多以木而為之的.木材歲久腐朽,當然保存不下來.所以,直至清末,學者們還在根據文字學的理論推測"俎"的具體形狀.

現在這個問題隨著銅俎的出土已經徹底解決了,但古代學者利用文字學理論研討推測"俎"的具體形狀的文章,卻是魅力永存的.

上古煮飯用鬲,蒸飯用.鬲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舉火炊煮.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似鬲,里面盛水,燒火煮水使蒸氣上升到上層.上層似甑(底部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類.上下兩層之間有個帶著許多孔的橫隔(箅bi子),既便于透過蒸氣,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層.

古書上常見釜甑並舉.《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10〕《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甑是配合起來用的.釜似鍋,它的用途相當于的下層;甑似盆,底部有細孔,放在釜上,相當于的上層.釜甑之間也有箅子.

古人盛飯盛菜不用(碗).《說文》雖有字,那是"小盂"(水器).傳世古器自銘為的,實際上是一個小盂旁邊加上一個柄,那是用來舀水的〔11〕.上古盛飯用簋(guǐ),一般圓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狀),兩旁有耳,是青銅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又有一種(fǔ),長方形,用途和簋相同.古書上常以簋並舉.上古的盛食器還有豆,像今天的高腳盤,有的有蓋.豆本來是盛黍稷的,後來逐漸變為盛肉醬,盛肉羹了.古代木豆叫做豆,竹豆叫做籩,瓦豆叫做登().《詩經·大雅·生民》:"于豆于."銅豆還有別的名稱,這里沒有必要細說.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時代,吃飯一般不用筷子.《禮記·曲禮上》:"毋摶飯."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飯弄成一團來吃,可見當時是用手送飯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況下則用筷子.《禮記·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孔疏:"以其菜交橫,非不可."就是一種筷子.大約到漢代才普遍用筷子.《漢書·張良傳》說:"請借前箸以籌之."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壺等.《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我姑酌彼兕觥",那是盛酒器.觥,同時又是飲酒器,所以《詩經·豳風·七月》說:"稱彼兕觥,萬壽無疆."〔12〕壺除了盛酒外,還用來盛水.古人用斗勺來舀酒,舀水.舀叫做挹,舀後倒到飲器中叫做注.所以《詩經·小雅·大東》說:"不可以挹酒漿."《詩經·大雅·酌》說:"挹彼注茲."尊不僅是一種盛酒器皿的專名,而且還常常被用作禮器之總名.古人作器,皆稱為"寶尊彝",或是"寶尊".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總名使用時,尊也有兩種不同用法:第一種是"大共名之尊",即全部禮器皆可曰"尊".另一種是"小共名之尊",即壺,卣,等之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