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包容度小

No.20

包容度小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獨生子女早已經是常見的現象了.也許是因為承受了太多的關注,這些獨生子女長大之後的生活態度,處理事情的方式,與人相處的原則等,都進入到了社會學家研究的視野.

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個人主義的盛行,也可以說是個人中心主義.過團體生活時,這些鋒芒畢露的個人主義者,明顯就表現出"小家子氣",或者說是氣度太小.在他們的眼中,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是勢不兩立的,原因就是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一面,卻無法看到享受團體利益的優越性.

根據心理學家安德魯·都布林的說法,成為團體中的一分子,有很多益處,其中重要的幾項是:

有助于解決問題.我們常聽到兩個廣泛而有意義的名詞,其實就是指與團體成員融合為一體的最高境界.其一是綜效,主要是指用團體的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效果.其二是相乘效果,當然最適用于"一加一等于三"或是"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說法.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因此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唯我獨尊.

安全感.生涯初期屬于探索階段,在探索中學習經驗,知識與技能,當你感到資源不足時,團體能提供學習機會以及發展空間.直到生涯中期以後,你認為有足夠經驗,能力與資源時,才可能自立門戶或自行創業,即使如此,在團體中的安全感仍大于"單打獨斗".

滿足心理需求.在團體中可以得到歸屬感,親和力,自尊心以及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歸屬感及親和力,是由于工作場所已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社交,聯誼中心,你受到挫折時,會有人安慰你,甚至為你打抱不平;你得到獎賞時,很多人敬佩你,祝福你.這些心理上的需求,就在團體的喝彩中得到了滿足,並具有激勵性.

由此看來,"融"于團體是絕對需要的."融"與"合"可以統一起來,但它們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合"是指與他人的合作與團結方面的技巧,是實際上的行為或做法.而"融"則是指一種意識上的觀念看法,就是指導自己加入他人,或者自己接受他人的一種認識.我們可以從這樣三個方面,看看缺乏包容度,極度個人主義的人,會怎樣以及應該怎樣:

對別人表示興趣.看看周圍,"自掃門前雪"的現象最為普遍,個人主義者,對別人的工作,問題,挫折等,毫不關心.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值得關注的.試試運用下面的語句吧,它會讓你收獲更多.你的工作進行得還好吧?你願意和我們分享你工作上的趣事嗎?有沒有頭疼的問題?是否需要協助?這只是偶爾的關心,而且說出這些話來也並不難,但你所能得到的回饋卻是相當可觀的.

做個好聽眾.我們常看到不少人,隨時都在高談闊論,滔滔不絕,當別人提出話題時,便轉頭就走.其實仔細聆聽他人,代表我們專心,認真,細心,想把事做好,重視別人的勞動成果;而且在工作以外或休閑中多聽,還能吸收很多不同的資訊.我們最大的缺點,就是只選擇我們愛聽的,想聽的,但卻排斥或忽略他人的寶貴經驗.

承認別人的價值成就.他有什麼了不起?(是否自己了不起呢?)那種小事,誰都可以做.(你為什麼不做呢?)他是他,我不是他!(難道他的優點你不以為然嗎?)拒絕承認別人的成就,實際上是一種阻礙自己進步的想法,不僅對自己無益,而且還會制造與別人之間的隔閡.

包容度太小的人,很容易出現上面所列舉的陋習.這種人不要說享受與人融洽相處的樂趣,就是在生活中相安無事地過好瑣碎的日子,對他們來說,也是極為難得的.

想必住過集體宿舍的人,都不乏這樣的經曆,那就是一幕幕的打斗場面.即便是沒有經曆過集體生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遇見打架斗毆的事情.程度稍微輕一點兒的,出口汙言穢語,好似不破口大罵,不足以解除心中怨恨.也許的確是有一方太過分,但是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既然雙方能夠較上勁,兩個方面必然都是有問題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氣度不夠.

倘若每當一方心理上的無名火襲來時,另一方都能收斂退讓,或者是找第三方來調解,那麼,無論是在家里,單位,還是公共場所,都會減少許多大嗓門的詈罵吵鬧,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和諧.

包容度太小很容易引發矛盾,但是隨時讓別人知道,他在你眼中很有分量,哪怕只是偶爾的關心,你所得到的回饋仍會很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