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9節:不合群

No.44

不合群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到大家的尊重,無疑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且有一個愉快的工作氛圍,可以使我們忘記工作的單調和疲倦,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遺憾的是,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人,對怎樣處理好辦公室里的人際關系感到很棘手,抱怨甚多.

結果,有的人因為處理得不好,同事之間出現深深的裂痕,嚴重的影響工作的進展.有的人謹小慎微,很長時間之後,才建立起與幾個同事的友好關系,結成一個獨立的小團體.再有的就是比較內向的人,更加嚴重地將自己封閉起來,甚至完全不與同事談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最後一種情況,使並不知情的人以為,這個人清高孤傲,難以接近,天生就是不合群,不容易打交道的.

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她在一家IT公司工作,在公司和幾個同事都處得不錯,大家常常心里想啥就說啥,成了鐵姐兒們.可最近發生的事讓她很心寒.三月份公司競聘管理層,她順利通過並進入任命公示期.但最後沒有被順利任命,公司人力資源部反饋說,部門的同事對其升職的意見很大,而其中以姐兒們反對呼聲最高."說我還不成熟,工作方式不對等等.可她們私下里還表示支持我競聘,說如果升職一定要照顧姐兒們."這位痛苦的惠小姐,開始懷疑職場上是否有真正的朋友了.這樣下去的結果,很有可能使惠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再相信職場上的同事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三種結果:又一個"清高孤傲"的職員出現了.

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群居動物,渴望與大家一起出出進進,說說笑笑,渴望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有難同當,榮辱與共.只是人與人交往中各種矛盾的積累,將這種天性給扭曲了.但是基本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法則還是通行的,這實際上是對人類"群居天性"的彌補.特立獨行的人,一樣渴望和人交往,只是更加強調與自己相同的人之間的交流.如果遇不到,甯缺勿濫.當然,這種遇不到的原因,有的時候是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是更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不夠主動,逃避的傾向大于積極尋找的傾向.

同志為朋,同道為友.職場中的朋友關系和生活中的朋友關系不是一個意思.職場中的朋友可能是同盟,也可能是競爭對手,所以職場上講交情有兩個前提:第一,職場上的朋友,建立的基礎是利益交換的生意伙伴關系,交往對彼此都有好處,比如建立人脈圈子,有利于今後自己在公司內的上升和部門間的合作.第二,既然是生意伙伴,就要彼此信任,要遵守共同的規則.所以,對于職場中的人來說,工作是你要經營的生意,老板是你的客戶,周圍的同事是你生意的合作伙伴,大家維系彼此關系的原因,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利益.

在此,可以以一個很淺顯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在一個單位工作的人,有不少同事間吃飯搭伙的事情.春節長假後,上班沒幾天,許多白領便抱怨盒飯不好吃,網上征人搭伙的帖子越來越熱.搭伙的地點基本選在個人所在的社區或公司附近,花費不多,卻能吃到熱氣騰騰的家常菜.搭伙吃飯解決了一部分白領的就餐難題.沒有食堂,不滿盒飯花樣少,烹調手藝差,于是征人搭伙吃飯,就這樣出現了.不過,征人搭伙,短時間內缺乏親情或友情,多了尷尬和拘束.另外,幾個人甚至十幾人搭伙,還會有不衛生,眾口難調,經濟糾紛等問題.但是總的說來,和同事,朋友一起吃飯,共同語言也會比較多.同事能盡興聊天,因為這是一個放松的好機會,邊吃邊聊,吃完再一起去散個步,也挺開心的.可見,僅僅是吃一頓工作餐,就有這麼多的利益問題,但是最終大家能夠坐到一張餐桌前,就說明找到了比較一致的共同點.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這樣一個相互妥協,遷就,包容的過程,如果總是想依從自己的意志,結果就只能是獨自一人了,而這在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即便是生活方面,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時間長了還是會影響到工作.因為人是情感動物,特立獨行的結果,只能使自己痛苦.

其實,只要我們為人正直,用心並努力做個受人喜愛的同事,並不是很難的事.根據行為專家的忠告和眾多人提供的經驗,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如果你有意見最好直接向上司陳述;樂于從老同事那里吸取經驗;對新同事提供善意的幫助;用自己的性別優勢關心異性同事;適當"讓利",放眼將來;讓樂觀和幽默使自己變得可愛.只要真誠的從這幾個方面去努力,那麼做個讓人喜歡的好同事,得到一份好人緣,工作便也成了一件讓人快樂的事了.

只要我們為人正直,用心並努力,融入集體生活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