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6節:"六王畢"真的"四海一"了嗎(1)

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孔子認為他們有德行.

冉有,季路——孔子認為他們善于處理政事.

宰我,子貢——孔子認為他們善長外交辭令.

子游,子夏——孔子認為他們精通中國古代文獻.

除了這十個人以外,其余的孔門大弟子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比如(用孔子的話說),顓孫師偏激,曾參遲鈍,高柴愚腐,仲由粗魯(原文是"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

因此,綜合太史公《史記》和孔子《論語》中的有關論述,我們不難發現,在孔門弟子中"受業身通"的是七十七人,而孔子特意把他們的特立卓行拿出來予以褒揚的卻只有十個人.

這當然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不管怎麼說,僅憑《名賢集》的一家之言,就下結論說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未免有些失之武斷.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把人培養成賢人更是難上加難,以孔子之大才大德,傾畢生精力才成效如斯,那些有了一點點成績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頭上加個"家"字頭銜的人得無愧乎?杜牧老先生該打板子

4"六王畢"真的"四海一"了嗎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晚唐詩人杜牧的一篇《阿房宮賦》,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同時,也使難以數計的中國百姓誤入了一個習焉不察的誤區——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王朝二世皇帝忽然心血來潮,他叫來得力親信趙高,二人一起合謀,決定干兩件大事給那些心懷觀望的大臣們看看,讓他們知道,他是始皇帝的兒子——虎父無犬子!

這君臣二人要干的兩件大事一件是大殺諸公子(二世皇帝的親兄弟)立威于內,另一件是派兵統一天下以揚名于外.

這第一件事對于見慣了封建王朝血雨腥風的百姓們來說可謂司空見慣,可第二件"統一天下"云云,卻很讓後世一些人如墜五里霧中.

秦二世的老爸始皇帝不是早就于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掃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了嗎?任何一本曆史書都是這樣寫著的啊,難道我們被帶入了一個誤區?

一點沒錯.

秦王朝的天下確確實實是到了二世皇帝胡亥手里,于公元前209年才徹底統一的.最後一個被秦王朝掃滅的國家是哪一個呢?

先滅于狄再滅于魏陰差陽錯得複國

那個比"齊,楚,燕,韓,趙,魏"六個龐然大國還長命十二年的國家是戰國時名不見經傳的衛國.

衛國別看後來名不見經傳,但在受封之初可也算得上是個大國.

它的開國國君姓姬,是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武王死後,成王姬誦即位,因其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公當時已被分封到魯地,但為了輔佐幼主,姬旦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就國,而自己仍留在鎬京.

由于周公的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他的同父兄管叔(文王第三子),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這兩個人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四處散布謠言,說姬旦企圖篡奪王位,謠言所至,連成王,姜太公,召公等人都將信將疑.見時機似已成熟,管,蔡拉攏被分封于殷的商紂王之子武庚,聯絡淮夷,一舉起兵反叛.

在這種情況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釋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面組織力量,出師東征,討平叛亂.

在平定叛亂的戰役中,康叔始終站在四哥周公的一邊,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爭結束以後,論功行賞,周公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成為當時的大國,定都朝歌(今河南淇縣).

公元前660年,康叔的後裔中出了一位衛懿公,此公生性喜歡養鶴,愛鶴勝過愛人,把最受寵愛的鶴全都封成"將軍",而不顧人民的生死,結果被狄(又作"翟")族所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狄族軍隊一擁而至時,"動物保護主義者"衛懿公突然想到了手下的人,他請這些人出力殺賊,而這些被他平常看得連鶴都不如的人也來了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半認真半嘲弄地對他說:"我們又沒有爵位,官銜,大王您不是把那些鶴都封為將軍了嗎?何不找它們為您出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