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8節:真的"坑"了460多個儒生嗎(1)

附庸,原本是指小城,後來引申為次于諸侯的小國封君.《禮記·王則》:"附于諸侯曰附庸."

崛起于西鄙的秦國,其祖先非子,曾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邑之秦",其後乃因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封為諸侯.因而,可謂與"附庸"結下過不解之緣.秦王嬴政可能是要保留一個附庸國以紀念先祖,也可能是因為衛國是乃祖(秦昭王)一手扶植的,打狗看主人,嬴政就放了他們一馬.當然也可能還有別的原因.

不管怎麼說,秦始皇雖然在公元前221年掃平了六國,但卻沒有在這一年統一天下(附庸國雖然次于諸侯國,但畢竟還是國,不是郡縣),這一點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的.

說秦始皇並沒有于生前統一天下,這一點也不影響他作為一位曆史巨人的偉大.因為曆史與藝術不同,藝術盡量追求的是完美,而曆史卻要求百分之百的真實,在十年動亂期間,某些人為了適應一己的需要,將秦始皇說成是完美無缺的"法家",徒貽笑柄,現在有些人矯枉過正,把秦始皇說得一無是處,這同樣不可取.

對待曆史人物就應該像對待曆史一樣,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人生不能彩排,曆史更不能按自己的好惡去篡改!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制造了千古奇冤的千古奇冤者

5秦始皇真的"坑"了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嗎

"公元前213年,嬴政為了控制思想,采納李斯的建議,將秦國的曆史,醫藥,卜筮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第二年,方士盧生和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貪權專斷,濫施刑罰.嬴政聞知後派人追緝,侯生,盧生逃跑.嬴政大怒,將有牽連的四百六十多位儒生全部活埋.這兩件事,史稱'焚書坑儒'."——這段引自《中國曆代帝王錄》的話,仿佛只是向人們陳述了發生在秦代的一些史實,實際上卻因用詞不當而將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引入了一個陳陳相因的誤區——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也是一個最有爭議的皇帝.貶之者認為他"為人蜂准,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長著馬蜂鼻子,長眼睛,像摯鳥一樣的胸,說起話來和豺狼差不多,對人少恩惠而有虎狼一樣的心腸.也有人說他是呂不韋與其母趙氏的私生子.

贊之者則認為他"振長策以禦宇內",統一了天下,統一了文字,車軌,度量衡等等.

無論是貶之者,還是贊之者,大家似乎都在一件事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他搞過"焚書坑儒".

有相當一部分人根據字面上的意思,望文生義,以訛傳訛,認為這位始皇帝統一中國之後大開殺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

其實,這是一種偏見,一種誤解.誤解和偏見往往比無知更可怕.

周青臣與淳于越論爭李斯插了一杠子

公元前213年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這一年為了慶賀秦王朝築長城及得南越地,嬴政"置酒咸陽宮"——在咸陽皇宮里擺下酒宴,大宴群臣.

有一個名叫周青臣的仆射借給皇帝敬酒的機會稱頌始皇說:"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意思無非是說,以往的時候,秦國很小,虧得陛下您(始皇)大展神威,平定天下,改諸侯分封為郡縣制,使人民得以久享太平.

周青臣的話雖然不無阿諛奉承的成分,但基本上也都是事實.不料,卻引起了一個名叫淳于越的人的不滿.

這位官拜博士(按,此"博士"系指學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說"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漢初,博士所掌為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作為學位之一種的"博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著者)之職的淳于越是個厚古薄今的專家,他與周青臣本沒有什麼矛盾,但當他聽周贊美郡縣制,貶低分封制,不知觸動了哪根神經,奮然而起說:"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意思是說,商周時代都因分封子弟而傳國近千年,始皇您富有四海卻不分封子弟以作呼應,倘若一旦有篡奪齊國政權的田常式的人物出現,那將何以應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這一點,反倒當面奉承,不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