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3節:徐福到過日本嗎(3)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的日本人為了自高身份,自稱是太伯之後,並沒有說自己是徐福的後人.

太伯何許人也?

據史料記載,太伯一作"泰伯",是西周時代吳國的始祖.他本是周太王的長子,太王打算立幼子季曆繼承王位,又怕長子有什麼想法,太伯就和二弟仲雍遠走江南,到了江南後,太伯等人改從當地風俗,斷發文身,成為當地的君長.

這個太伯是無論如何也與徐福搭不上關系的.

有關徐福到了日本的傳聞起于唐,宋時代,我們不妨再看看那個時代官修的史書.

《新唐書·東夷傳》:"日本,古倭奴也,去京師萬四千里.直新羅東南,在海中,島而居,東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國無城廓,聯木為柵落,以草茨為屋.左右小島五十余,皆自名國而臣附之."

並沒有只言片語提及徐福與該國有關.

《新五代史》,《舊五代史》中沒有"日本國"的記載.

《宋史·外國傳》:"日本國者,本倭奴國也.自以其國近日所出,故以日本為名,或云惡其舊名改之也.其地東西南北各數千里,西南至海,東北隔以大山,山外即毛人國.自後漢始朝貢."

也沒有只言片語提到徐福到過日本.

既然曆朝曆代的史書(正史)在提到日本時沒有一處提及它與徐福有什麼關系,那麼,說徐福到過日本,甚至還是日本的開國之君神武天皇,恐怕就沒有任何根據了!

徐福沒去日本,他"出國"後到了哪里了呢?

正史上最後的記載是澶洲,這個澶洲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不是後來的澶淵附近的澶州,它的方位,《後漢書》上說在會稽東冶縣東海內,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線索.

有人說,會稽即今天浙江紹興,東冶縣卻在福建福州,二者遠隔千里,風馬牛不相及,因而否定《後漢書》的說法.

這種否定未免有些過于輕率.

原來,會稽一名,其所指之地有古今之別.

指今浙江紹興的會稽曆史最短——這個會稽置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漢代的會稽是比縣大的郡,其轄境相當于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及福建省的全部.

漢代的史書只能按漢代人的地域觀念來理解,所以,東冶在會稽郡乃是理所當然.

東冶臨近海邊,《後漢書·鄭弘傳》中說:"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

交趾國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越南境內,徐福一行是否到那里避秦,誰也說不定.

不管怎麼說,從今天所能見到的曆朝曆代官修的正史中我們沒有發現有徐福到過日本的記載.說徐福到過日本,就像說楊玉環(貴妃)曾經避難東瀛一樣,只不過是一種美麗的"傳說"而已.

順便說一句,由于日本國遠離中國,中間隔著萬里重洋,到了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確實有一些懷有民族主義情緒,以"反清複明"或"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為己任的漢族知識分子如朱舜水(朱之瑜),陳天華,孫中山,章太炎等人曾經避難于日本,但這已經是公元17世紀以後的事了.與公元前3世紀時的徐福無關.

我們不能而且也不應該以今證古,用朱舜水等曾經東渡扶桑,來證明徐福一行到了日本,更不能懷有一種"阿Q"心理,面對著"領先一步"的現代化日本,硬要考證出我們的祖先是他們的開國之君,從而沾沾然,施施然,薰薰然,"阿Q"一次.

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人是尊家族,尚血統的,但一面又喜歡和不相干的人們去攀親,我真不知是什麼意思.從小以來,什麼'乾隆是從我們漢人的陳家悄悄抱去的'呀,'我們元朝是征服了歐洲的'呀之類,早聽得耳朵里起繭了,不料得到現在,紙煙鋪子的選舉中國政界偉人投票,成吉思汗還是為其中之一人;開發民智的報章,還在講滿州的乾隆皇帝是陳閣老的兒子.古時候,女人的確去和過番,在演劇里,也有男人招為番邦的駙馬,占了便宜,做得津津有味.就是正事,自然也有拜俠客做干爹,給富翁當贅婿,抖了起來的,不過這不能算是體面的事情.男子漢,大丈夫,還當別有所能,別有所志,自恃著智力和另外的體力.要不然,我真怕將來大家又大說一通日本人是徐福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