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19節:蔡倫之前真的沒有紙嗎(1)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昭君出塞,不過是西漢王朝"和親"政策中的一個小插曲,官修正史中的記載簡而又簡,大約到了晉代,昭君才開始"走俏"起來.

大富豪石崇寫了一篇《明君辭》,他在序中說:"昔(細君)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妃亦必爾也.".

石崇的這段話成了後世文人墨客們把琵琶與王昭君聯在一起之所本,有好事的畫家更以其文入畫.

這些文人墨客畫家們似乎對石崇話中"其送明妃亦必爾"幾個字沒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事實上,石崇自已也說"其亦必爾",明顯是一種推測.

石崇以後,又有一個虞世南(隋朝人)也認為昭君出塞懷抱琵琶,這恐怕是以訛傳訛.

明朝人陳耀文指出:"夫漢送公主,于馬上作樂,季倫(石崇)制詞,意昭君亦爾;未嘗謂昭君自彈也.《圖經》即以《昭君怨》實之,不知何所本也.而今人畫《明妃出塞圖》,作馬上愁容,自彈琵琶,賦辭者多,即以為昭君實事,蓋承前人之誤耳!"(詳見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十三)

根據陳耀文的推斷,參考一下官修的正史,我們對昭君出塞時是否帶有廣義上的琵琶(如秦漢子,如阮咸)都表示懷疑.

退一步說,就算昭君出塞時真的懷抱琵琶,那她懷中的琵琶也只能是直頸的阮咸或秦漢子,而決不會是現代式樣的曲頸琵琶.

文藝創作不能歪曲曆史,倘若讓秦始皇手拿"大哥大",康熙皇帝腰掛BP機,那麼,畫出來的只能是漫畫,而且是很膚淺的漫畫,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9蔡倫之前真的沒有紙嗎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縑貴而簡重,並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漢書·蔡倫傳》上的這段話曾被無數人引用,以之證明中國是造紙術的故鄉,也使得大多數國人們把紙的發明者桂冠戴到了蔡倫身上,數千年來以訛傳訛,造成了一個似是而非的誤區——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中國新疆境內羅布泊漢烽燧遺址,一群人圍著一個人手里的東西邊看邊議論.

那人手里拿著的是一張紙片——一張剛剛出土的紙片.

不就是一張紙嗎?有什麼好稀罕的?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

可這座古烽燧卻是西漢時代修建的啊!富有考古學知識的人們恐怕會將它與"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這種說法聯系起來,頭腦一下子興奮起來.

難道,在蔡倫以前就有了紙?

萬丈高樓平地起蔡侯並非有神才

公元105年正是漢和帝元興元年.這一年的四月庚午日,執政達17年之久的漢和帝劉肇突然宣布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元興",此前為"永元".

為什麼要更改年號呢?我們知道,漢代以前是沒有"年號"這一說的,漢代之有年號,始于西漢文帝,那時候的年號是為了標明當時的國家之吉祥征兆.

和帝當政17年之後改年號,國家一定出了大事.

的確,上一年七月,全國大旱,司徒魯恭被免職.本年度春季,一向為藩邦屬國的高句麗又大舉入侵,占領了漢王朝的遼東六縣,為了振奮民心,劉肇才下了改元的決心.

為了給多病的皇帝打上一針"興奮劑",當臣子的理應找點"祥瑞",弄點"稀罕物"來進上.

可惜的是,滿朝文武個個都是只愛撈錢的官,根本想不出用什麼稀罕物來愉悅聖心.

時任中常侍,主管禦用器物制造的蔡倫不失時機地爆了一個"冷門"——獻上了一種書寫用具——紙.

"紙?"和帝挺著虛弱的身子,不耐煩地問,"紙算什麼稀罕物?也拿來蒙我!"

讀者諸君可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和帝是在信口瞎吹,胡攪蠻纏.因為和帝,甚至和帝以前,是確實有"紙"的.

《說文解字》對"紙"的解釋是:"紙,絲滓也."

為蔡倫立傳的史學家范曄也認為:"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

將《說文解字》和范曄的話說白了就是蔡倫以前,人們把書寫用的絲帛也叫做紙.所以和帝聽蔡倫把紙當成了稀罕物會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