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9節:孔明真的借東風了嗎(3)

我們知道,湖北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這種氣候四季變化明顯:春季陰晴不定,夏季濕熱,秋高氣爽,冬季干寒.有人根據"我國東鄰太平洋,在夏季,因大陸氣溫高于海洋,低層氣壓相對較低,風由海洋吹向大陸,形成濕熱的東南季風.在冬季,因大陸氣溫低于海洋,氣壓相對較高,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形成干冷的西北季風"這種說法,認為發生于冬季的赤壁之戰不可能刮東南風.

這種說法粗看起來不是沒有道理,但它概括的卻只是通例,而非變例.據氣象學專家們說,倘若冬季氣候轉暖,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的蒲圻一帶是完全有可能刮幾場東南風的,即使在隆冬十二月.而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建安十三年這一年十月"日有食之"——出現了日蝕,天氣十分反常.而且瘟疫流行——正是所謂夏季不熱,冬季不冷,來自東南沿海一帶的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北上,形成了這一年特有的冬季常刮東南風的奇觀.這也是曹軍不能揮得勝之師渡江南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曉了這些,我們也就能夠搞清楚赤壁之戰的風所自何來了.

有一位文學評論家評價《三國演義》時說過這樣兩句話,《三國演義》寫劉備之仁近似偽,狀諸葛亮之才則如妖.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說諸葛亮能夠"借"來東風,這不是對他的美化,實質上是對他的妖化和神化.

我們走出"赤壁之戰,孔明借東風"這一誤區並不是對諸葛亮形象的貶低,而實在是對他的愛護,還他以曆史的本來面目,同時,也是為了使許多迷信"人定勝天"——不尊重客觀規律的人搞清楚,人是只能適應自然的規律,而不能"奪天地之造化"的,從而免上那些打著"科學"的旗號,拿著"古已有之"的"經典"四處招搖撞騙的騙子們的當.

14諸葛亮在西城擺過空城計嗎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士人指點到今疑."這段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的詩句,被後人改編成京劇,晉劇,徽劇,冠以《空城計》的名字廣為流傳,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在欣賞之余,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個誤區——

羅貫中《三國演義》有這樣一段話:"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藏匿'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這段話就是所謂"空城計"之所本.

曆史上的諸葛亮是否真的在西城憑三尺瑤琴,空城退敵過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孔明嚇退司馬懿"關公戰秦瓊"的喜劇

有一個傳統相聲名叫《關公戰秦瓊》,說的是山東軍閥韓複榘的老爹為了擺山東人的派頭,硬讓生于山東的隋朝人秦瓊去與生于山西的三國時人關公(關羽)"戰"上一回,弄得貽笑于人.

聽過這個相聲的人倘若接著再去看一場京劇《空城計》,不知他們是否還能笑得出來,因為後者同樣是一出"關公戰秦瓊"式的鬧劇.

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司馬懿.

君若不信,有史為證.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七十一:"(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鎮東將軍趙云,揚武將軍鄧芝為疑兵,據箕谷;帝遣曹真都督關右諸軍軍郿.帝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號令明肅.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亮,關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障山為固,今者自來,正合兵書致人之術,破亮必也.'乃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郃督之,西拒亮.丁未,帝行如長安.初,越郡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過夜.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余家還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