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0節:孔明真的借東風了嗎(4)

《三國志·蜀·諸葛亮傳》:"(後主建興)六年春,(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嚴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

從這兩段權威性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1)街亭之戰時,蜀軍主帥是諸葛亮,魏軍主帥則是張郃.(2)諸葛亮只是"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並未搞過什麼"空城計".

也許有的讀者要問:魏軍主帥是張郃,那司馬懿在哪里?

《晉書·宣帝紀》上沒有明確記載,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七十一上則言之甚詳:"(就在街亭之戰爆發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申儀久在魏興,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于洛陽."

原來,當諸葛亮率眾與張郃拒戰于街亭之時,司馬懿遠在數千里以外的洛陽,除非那時候有一種"洲際導彈",二人才能"戰"上一場.

諸葛亮既然沒有擺過"空城計",那麼,曆史上是否真的沒有用"空城計"以退敵兵的人了呢?

從文聘到鄧俞"空城計"所由何來

空城計在曆史上倒並非子虛烏有.

《魏略》上記載,魏國大將文聘守石陽時,"孫權嘗親自將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

《資治通鑒》卷一二一,載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甲午日:

魏兵攻濟南,濟南大守武進蕭承之帥數百人拒之.魏眾大集,承之使郾兵,開城門.眾曰:"賊眾我寡,奈何輕敵之甚!"承之曰:"今懸守窮城,事已危急;若複示弱,必為所屠,唯當見強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

唐朝大將張守圭守瓜州時,吐蕃進犯,版築方立,虜奄至,眾失色.守圭曰:"創痍之余,詎天矢石相確,須權以勝之."遂置酒城上,會諸將作樂.虜疑有備,不敢攻,引去,守圭縱兵擊敗之.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元末明初,鄧愈(初名友德,朱元璋手下大將)率軍駐守徽州,苗軍來攻,"城中守兵甚少.苗軍奄至,鄧愈乃激勵將士,大開四門以待之,苗軍疑不敢入".

《明史·馬其傳》載馬其在馬蓮堡迎敵,因堡壘突然倒塌,敵兵奄至,"開堡四門,偃旗鼓,寂若無人.比暮,野燒燭天,器呼達旦.其臥,日中不起,敵騎窺者相屬,莫測所為.明日,其蹶然起乘城.……勒兵追擊,大破之(賊)".

明代使用"空城計"以退敵的還有張臣,王儀等人.據《明史》記載:

王儀為山西右參政,分守冀甯.寇抵清源城,儀洞開城門,寇疑引去.……寇嘗大入,環攻堡,欲生得(張)臣.臣麾下酌水為酒,歡呼歌飲,寇莫測所為,不敢登.臣夜決圍出,取他道以歸.

如果說上述所引諸人所使的"空城計"或與諸葛亮不同時,或同時而不同國的話,那麼,我們倒也不妨舉出一位與諸葛亮同時而又同國的人.

此人姓趙,名云,字子龍,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

據《三國志·蜀·關張馬黃趙傳》注引《趙云別傳》記載:"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云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云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斗且卻,公軍散,已複合,云陷敵,還趣圍,其將張著被創,云複馳馬還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云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墜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