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9節:文字與青銅器(2)

甲骨文已完全證明了殷的存在性,所以我們繼續談殷.契之後十四世的湯是個傑出的人物,而且他有一個傑出的臣下,叫伊尹.

明君得名相,國運因此昌隆,這也是中國曆史的一個模式.神話時代的禹也是托付政治于益這個人物而獲得成功的,這在前文已提到.

夏王朝最後一個君主是履癸,也就是被稱作桀的那位.他既暴虐又沉迷酒色,是一個典型的暴君.各地首領叛亂不斷,在他討伐有施氏的時候,有施氏獻上妹喜,從此桀對妹喜非常寵愛,言聽計從.有個叫關龍逢的人勸諫,卻被桀抓起來殺掉了.殷湯聽到這件事後歎了口氣,顯示出了哀悼的意思.桀大怒,把湯關到夏台(監獄),不過最後還是釋放了他.

這也是後來曆史上重複發生的情節模式.在准備要干掉二號人物湯的時候,這事卻沒能執行.大概要是殺了湯,他背後的勢力不會善罷甘休.

沒過多久,昆吾氏發起叛亂,夏方伯湯前去討伐.不過此時的湯已經下了決心,要推翻暴君桀.

各地的首領跟隨湯參加了對桀的討伐.桀敗退到叫鳴條的地方,湯緊追不舍.《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桀死前的遺言

——吾悔不遂殺湯于夏台,使至此.

這場暴虐和有德的交替,反倒讓人覺得黑白分明得太離譜了.夏為中原之主已有很長時間,但殷作為方伯掌握著軍隊,到了湯這一代,就用武力把主君拉下馬來.在武力的背後也有文化的力量,制造和改良新工具正是文化的力量的體現,這也被應用到武器上.

應該這樣認為,在文化上殷壓倒了夏,政權也就隨之交替.

2

殷代的曆史因有文字記錄而為人所知.尤其是後二百幾十年,因為有豐富的卜辭,所以殷帝國的社會環境就格外詳盡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這一切多虧了對殷墟的發掘.關于殷墟的發現,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北京的藥店里賣一種叫做"龍骨"的東西,人們相信把它磨成粉後飲用,能治療瘧疾.事情發生在1899年,正是義和團事件的前夕.王懿榮(1845—1900)時任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校長),他有一個幕僚精通金石學,叫劉鐵云(即劉鶚,1857—1909).所謂金石學,指的是古代文字學,是對刻在青銅器及石碑上的文字進行研究的學科.王懿榮因患瘧疾,經常讓人去買龍骨.一個偶然的機會,劉鐵云看到了家仆以六文錢一斤的價格買來的龍骨,在龍骨上有像文字的東西.若是旁人倒也罷了,但浸淫金石學的劉鐵云注意到,這些文字好像比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更為古老.

其實,王懿榮既然能當國子監祭酒,必然也是個優秀的學者,精通金石學.可能王懿榮見到的都是家仆粉碎處理過後的龍骨,因此沒有注意到上面的文字.在劉鐵云說起古代文字的事情後,兩人就開始著手研究起來.

無獨有偶,同年,山東有個古董老板得到了一些龍骨,也認為上面刻的像是古代文字,于是就將這些龍骨贈給對金石學有興趣的湖北巡撫端方(1861—1911).端方也注意到這些龍骨的重要性,覺得不能白拿,于是每一字支付了二兩銀子.山東的古董老板欣喜若狂,加緊搜買同樣的東西.

幾乎是同時,劉鐵云他們在北京的藥店里奔波,大量收購龍骨,也就是甲骨.甲骨賣得多,而且還賣得貴,所以藥店和古董店都爭相到產地采購囤積.如果產地被泄露,收藏家就可能自己直接去買,所以業者撒謊說產地是河南的湯陰縣.劉鐵云信以為真,還把這些話記錄在自己的著作《鐵云藏龜》中.而實際的產地是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這在1910年羅振玉(1866—1940)所著《殷商貞卜文字考》中得到確認.占卜王的出入平安與否的甲骨出土之處,極有可能就是殷王朝的中心——國都.這個時代的學者多不承認殷王朝的存在性,所以對此地的發掘調查就顯得格外重要.

不過,在小屯村被確認為甲骨出土地的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之後又是南北對立,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法正式開展發掘的工作.到了1928年,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派遣董作賓(1895—1963)一行做預備調查,不久,發掘工作正式啟動.在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的梁思永(1904—1954,清末啟蒙思想家梁啟超〈1873—1929〉的兒子),回國後即為發掘隊隊長兼總指揮.除了前面提到的董作賓,還有其他年輕氣盛的學者參加,有李濟(1896—1979),夏鼐,尹達(1906—1983,原名劉燿),胡厚宣.在那之前,仰韶遺址,周口店的北京人發掘調查以及西北的考古學調查,是由安特生或斯文·赫定(SvenHedin,1865—1952)這些外國學者主導並參加實施的.而殷墟的發掘,最早開展工作的全部是中國人.發掘調查需要長期進行,但因為日中戰爭和之後的內戰,中斷了十三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