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0節:文字與青銅器(3)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科學院下設考古研究所,並立即恢複了殷墟的發掘工作.甲骨在戰爭中被疏散到云南省的昆明,董作賓借此複原了殷曆,于1945年出版了十四卷《殷曆譜》.戰時無法開展發掘調查,所以這可以說是當時考古學界最大的收獲了.在戰前參加了殷墟發掘的尹達,1939年在陝西延安撰寫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戰火並沒有消減他們的熱情,只是戰前發掘的資料和筆記等被從昆明送往台灣,隊長梁思永,夏鼐,尹達留在了大陸,而李濟,董作賓去了台灣.

發掘工作是恢複了,但不用說,巨大的困難也隨之而來.不過卻有了一個大收獲——發掘出了武官村大墓.殷墓雖然是王陵,但在地上沒有墳丘,這就是所謂的暗墓,沒有墓碑也沒有建築物,沒有任何墓的標記.

3

曾被戰爭阻斷的艱苦的發掘調查,通過對甲骨文的解讀,在我們面前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殷代曆史.

最讓人震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的記述幾乎完全正確.殷人連牙痛的時候都會去占卜是哪個祖先在作祟,所以甲骨文中頻頻出現自湯以來的曆代王名.從湯到帝辛(紂)共三十代王,《史記·殷本紀》中列出了他們的名字.

在發明並普及印刷的宋朝之前,《史記》自然是手抄流傳的.長此以往就難免會有筆誤.在《史記·殷本紀》中所記三十個殷王名中,根據卜辭必須加以訂正的只有三個字:

(十五代)沃甲→羌甲

(二十六代)庚丁→康丁

(二十八代)太丁→文丁

如果考慮到《史記》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了千年以上,其中的筆誤應該不會少.卜辭中有的王名在《史記》的殷王譜系中並沒出現,共"太丁"和"祖己"二人.不過,《史記》中說,湯的太子太丁在即位前就死了,所以又立太丁之弟外丙.在即位前去世的太子像是最能作祟的,所以後世的人們也把他列到王里,卜辭中也同樣處理.祖己在《史記》中是以勸諫武丁的賢臣身份出現的,他因為是優秀的王族,雖然沒有即位,卻可能像日本的聖德太子那樣掌握實際政治權力.故此,有可能卜辭也將他視為王.

《史記·殷本紀》中還記載了中壬,沃丁,廩辛三王,但並未出現在卜辭中.畢竟很多甲骨被制成了藥粉,所以有丟失的,還有沒被發現的,不能說甲骨記載的是完整的.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距離殷滅亡已有900年以上的時間了.《竹書紀年》中記載,殷保有天下496年,所以從殷王朝創始開始算起就有1400年以上了.盡管時間已過去這麼久,卻還能保證記載的准確性,確實讓人贊歎.卜辭和《史記》的一致性,徹底否定了殷王朝虛構說,並且,使得《史記》的權威性也越來越高.

那麼,存在過的殷王朝是個怎樣的政權呢?

從海量的卜辭及其內容來研究,殷王朝是個祭政合一的國家,每件事情都會向上天和祖先求問.有大量的貞人,即占卜士,而一般也認為殷王自身是一名占卜士,還是他們的頭領.殷王根據神意而施政,所以可以說殷是個神國,根據神意而行動的王也就是神聖王.就像埃及的法老,王雖然不是神,但和神之間有極其密切的關系.

持續時間約500年的殷代(《三統曆》中為629年,《經世書》中為644年)也曾曆經盛衰.《史記》中說,諸侯即各地部族首領,當他們接踵入朝就是盛時,不怎麼前來的就是衰時.如果這是盛衰的寒暑表,殷王就還帶有首領同盟盟主的性質.

從遠祖契受封于商,到湯成為中原之主前,殷八次遷都,前文中已提到.湯之後到十九代的盤庚,其間也遷都五次.首次遷都是十代的中丁遷往隞地,相當于現在的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市周邊發現了兩個青銅器工房,其中一個工房內出土了1000多個鑄型.1950年建設新市街的時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多處遺址.

龍山文化擁有制造和卵殼一樣薄的黑陶的技術,但沒有留下制作銅器的痕跡.殷代終于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是劃時代的進步.喜好祭祀的殷人首先用銅制作祭祀用的器具,不過,銅也可以被制成農具和武器.生活方式必定要發生一次巨大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