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9節:封建之世(3)

周公和召公合作,以武力鎮壓了三監的起兵作亂.周在西方同樣也有麻煩,不少諸侯反對討伐三監之亂.可見,周在成為天下共主後,在初期確實不夠安定.然而如果放任三監之亂不管,就會導致新誕生的國家滅亡.周公力排眾議,強行出兵,轉戰至山東半島北端,花費三年時間,成功平定了叛亂.

平安渡過三監之亂後,周王朝終于安定了下來.祿父被誅殺,紂的另一個兒子微子開則被封到宋(河南省).周終于還是意識到殷遺民的集中會帶來危險,于是采取了分散政策.

在那之後,分散在各地的殷遺民不斷相互聯系.假如有塊土地盛產鹽,價格也便宜,但在別的土地上因無出產而價格昂貴,殷遺民就利用分散的優勢,實行貿易.在遷到前文提到的安陽(殷墟)之前,殷被稱為商.遷到殷之後他們還是自稱為商."商業"這個詞,意思是商的人所從事的職業."商"本身是國名,原本沒有"商業"的意思.

經過了三監之亂,周安定下來,成王,康王的時代被認為是黃金時期.

3

關于周王朝的創始年份,從董作賓提出的公元前1111年到其他說法的1027年,有80多年的差距.

中國開始啟用年號是從漢代後期開始的,之前的時間是以某王第幾年的形式來表現的.周在建國約二百年後,大概有十四年的一段時期內沒有帝王的存在,這段時期被叫做"共和".共和不是年號,而是臨時加記的,故此人們明確了共和元年相當于公元前841年.《史記》中的《十二諸侯年表》從這一年開始,在欄中再也沒有漏過任何一年.

之所以紀年從這一年開始才變得明晰,是因為此前周代史官的詳細記錄都丟失了.可以想象當時天下大亂的程度,連秘藏于宮廷的記錄都丟失了.建國當初的重要文獻,例如五誥等因有大量副本,以《書經》的形式流傳了下來,而成,康黃金時代以來的事件則變成了青銅器上的銘文,從而也成了重要的資料.青銅器因某種紀念而作,然後下賜,緣由被鑄在上面,這種情形很多.

那麼,導致大量記錄丟失的天下大亂,是怎麼回事呢?這次大亂在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總算是收了尾.可以想見,從那年開始,記錄得以繼續,年代也明晰了.

事情發生在武王之後第十代的厲王時期.因第六代恭(共)王和第八代孝王是兄弟,所以在此前一共是九世代.此時周王室已經衰落,厲王著力重建王室權威.《史記·周本紀》中說厲王"好利","行暴虐侈傲",而惡政具體到了什麼地步卻是不得而知.要重建王室權威必須尋求收入來源,所以具體到形式,可能就是搜刮民脂民膏吧.一般認為這就是暴虐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壓榨.《史記·周本紀》中說

——國人謗王.

被壓榨的人自然要言不平.針對于此,厲王派衛國(河南省)的巫作秘密警察.巫放出密探檢舉誹謗王的人,並處死他們.人們因恐懼而噤聲,開口就可能會被懷疑是在誹謗王上,所以熟人在路上見面的時候並不開口,而僅僅以眼神互相示意.《史記·周本紀》中將此形容為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誹謗者消失了,厲王很得意.召公對此警告說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堤防雖然可以防水,但如果潰堤就不得了了.召公還勸諫說,用恐怖政策防民之口比這個還要危險.這里提到的"召公",正是兩百年前為周代建國立下大功的那個召公的子孫.雖然召公封于燕,周公封于魯,二人仍被留在中央政府輔佐帝王.這份輔佐的工作也是世襲的.

忍耐力極強的人民在這樣的狀態下堅持了三年,最後終于爆發了.

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于彘.

《史記·周本紀》對這次大動亂的敘述像上面這樣簡潔,在竹簡上也就是一行字.實際上,在這場天翻地覆的暴亂中,人民襲擊王宮,破壞了所有的東西.史官的詳細記錄,恐怕正是在這個時候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