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3節:漢風起兮(5)

在即位的第三個月,文帝實施了法律改革,廢止了連坐.重罪的場合下,與犯罪無關的雙親,妻兒都被連帶的制度被終止,這與人民休養生息密切相關.匈奴問題在後面會專門講到,但還是要提一下.在高祖的時代,漢和匈奴締結的是屈辱性質的和約.文帝時代,匈奴同樣屢犯邊境,但不是大規模的侵略,漢也把和親作為首要問題.即便如此,漢朝仍然加強了邊境的守衛,做出蓄勢待發隨時遠征的姿態.于是匈奴退兵,但其實漢也不會真的動兵.

這一時期的主流思想是老莊學說,也叫做"黃老"之術,被認為是源于傳說中的聖人黃帝直到老子的思想.如前所述,老莊尊崇無為自然,主張不做多余之事,所以對于休養生息的時代是非常適合的;而主張積極改善政治的儒家思想與這個時代並不合拍.文帝的皇後竇氏尤其喜好黃老之道,而儒生轅固生把《老子》評價為"這不過是家人(下仆)的言論罷了",據說被激怒的竇後就把轅固生關到了野豬圈里.這時是文帝在位二十三年的最後一年,也就是景帝時代的故事,所以竇氏已經成了太後.《史記·儒林列傳》中說,景帝出于同情而給了轅固生一把銳利的刀,于是轅固生就用刀把野豬刺倒了.

1971年發現的著名的馬王堆古墓,所處的正是這個時代.二號墓中還出土了《老子》的帛書,但根本沒有《論語》等儒學系統的著作.

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合起來大約四十年時間里,最大的事件莫過于吳楚七國之亂.

漢合並郡縣制和封建制,正是所謂"郡國制".但王朝在力量強大後有了自信,所以更傾向于郡縣制,至少也會采取弱化諸王實權的政策.景帝的時候有個叫晁錯的能吏,積極地推進這項政策,諸王們的不滿在加深擴大.

吳王劉濞是高祖劉邦兄長劉仲的兒子,景帝即位時他已年逾六十,是皇族中最年長者.吳王是反對中央的牽頭人,其中也有私怨驅動的原因.吳王的兒子在某次進京的時候,與當時還是皇子的景帝下棋起了口角,被發怒的景帝擲棋盤打死.從那以後,吳王就告病不入朝.

能吏晁錯尋查諸王的小失誤,以此為借口削減他們的封地.楚王劉戊因在服喪期間親近女性而被沒收了東海三十八縣,膠西王劉卬則因賣爵案件被削去六縣.

景帝三年(前154),吳被削去領地會稽郡和豫章郡,前者是鹽的產地,後者是銅的產地.鹽和銅是吳王一手鼓勵,振興起來的產業,再加上殺子之仇,于是吳王糾集諸王,稱"誅晁錯,清君側",大舉起兵.

從討伐黥布後的四十年間,漢朝沒有一場像樣的戰爭.響應吳王呼籲的有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等六王.吳王還叫上了漢的外藩東越國(浙江省),閩越國(福建省),趙王和匈奴取得聯絡,所以這是個外族也參與其中的巨大叛亂計劃.

漢朝廷處死了削減諸王封地的實施者晁錯,准備以此作為交代.然而事情不會就此了結.吳楚七國准備攻入長安,而為此就必須通過梁.梁王劉武是景帝的胞弟,所以沒有被吳王勸降.這位梁王劉武死守首府睢陽(河南省),阻止了叛軍的西進.這也證明了諸王只要血緣相近,就是出色的藩屏.此時,誅滅過呂氏的周勃的兒子,太尉周亞夫率領討伐軍進入昌邑(山東省),推進作戰,切斷了吳楚軍隊和本國的聯絡.糧道被斷的叛軍餓死者無數,逃兵不絕.在他們沒有辦法只得後撤的時候,周亞夫又率精銳追擊.吳王棄軍而逃,卻被自己邀請來的東越軍殺死.對東越來說,以利相誘的人自然就要充分發揮他的利用價值,如果把吳王的首級送給漢朝,還能得到獎賞.就這樣,僅僅三個月,叛亂就被平息了.

受到趙王邀請的匈奴看到形勢不對,于是沒有出兵.

雖然是大亂,但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平定了.結果,實力派諸王不是被殺就是自殺,朝廷的實力因此得以加強,漢鞏固了政權穩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失敗,雖也在于梁王和周亞夫的挺身而出,但造反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才是最大的原因.

讓人民得到休養生息,漢代朝廷將此當作最大的政治目的.四十年間既無內戰也無外征,所以民間沒有爆發出不滿.秦末之亂的時候,深受法家政治之苦的民眾很快就對陳勝,吳廣的造反紛紛響應.而景帝時代的民眾即使貧窮,卻也能平安度日,政府不怎麼干涉.梁王之所以能夠堅守睢陽,周亞夫之所以能夠切斷叛軍糧道,盡管沒有詳細的記錄,但如果沒有民眾的協助,就不可能進行得如此順利.

諸王叛亂的理由是他們的封地被削減了,但這與普通民眾的利害毫不相干.可以說吳楚七國之亂是注定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