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5節:榮光時代(2)

包圍長達七日.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給閼氏(單于之妻)送禮,請她讓匈奴退兵.僅收買單于的妻子並不能使匈奴後退,原因應該是漢的後續部隊都趕了過來,而且共同作戰的韓王信部將王黃未能如約到達.如果王黃歸漢,和後續的漢步兵軍團合流,匈奴就可能遭到反包圍.

談判成功了,包圍開了一角,漢兵一邊拉滿弓一邊撤出.之後就有了具體的和親談判,雙方同意漢朝公主嫁單于為妻,每年向匈奴贈與綿,絹,酒,米和其他食物,漢為匈奴的昆弟等.

高祖死後,單于給呂後送去親筆信,戲弄說:"我沒了妻子,你也沒了丈夫,那不如就一起過吧."漢朝武將們都大怒,主張討伐匈奴,但被呂後阻止了——即使是高祖,不也曾在白登山危在旦夕麼?于是呂後派人送去了語氣柔和的拒絕信,"我已經是個老太婆了".

文帝,景帝繼續實行對匈奴的和親策略,他們統治時期內沒有留下雙方大規模沖突的記錄.然而,武帝"一雪白登山之恥"的願望格外強烈.還有很多他想做的其他事情.

2

除了向匈奴雪恥,武帝深自留意的還包括完備國家體制.文帝,景帝實行無為而治,對民眾不做過多干涉.武帝則傾心于儒家,希望通過努力使國家更充實,更有序.這不只是他天生的性格,還有後天所受教育的影響.

秦以焚書坑儒鎮壓儒家,而到了漢,朝廷請了儒家博學之士作為典禮的專家.然而,他們僅僅是儀式的指揮和讀書寫字的專家,和政治的關系不深.如前所述,時代的思想主流是老莊(當時稱為黃老).

無論武帝對儒有多偏心,只要喜好黃老的竇太後還在,就不能大張旗鼓地推行儒家政治.不管怎麼說,這可是個曾把說老子不好的儒者轅固生扔到野豬圈里的老太太.

武帝即位後立刻下令政府大臣和諸王丞相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士人,以此網羅天下人才.在這次被推薦的儒生中,有個研習《春秋》的學者董仲舒.他受到了武帝的高度評價,被提拔為江都國的相.

大臣趙綰,王臧深明儒學,也在隱秘地准備推進儒教體制,並從魯接來了他們的師父申公.准備雖然隱蔽,但還是被竇太後知道了,兩個大臣被令自殺,申公也被趕了回去.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也是儒家的人,但因為和皇室有關系,只被解職就完事了.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後同母異父的弟弟.王太後的母親在丈夫王仲死後,再婚嫁入田家生下田蚡.在老莊思想為主流的時候,寡婦的再婚是比較自由的.

武帝和表妹陳皇後之間相處得不是很好,皇後沒有生下子嗣.和景帝的時候一樣,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也為弟弟帶來了美女.受雇于平陽公主府上的謳者(歌手),一個叫衛子夫的女子,進入後宮受到了武帝的寵愛.據說嫉妒發狂的陳皇後施行了"巫蠱".這是一種和日本的丑時參拜1相似的詛咒,制人偶埋于地下,詛咒對手死亡.這種做法是被嚴厲禁止的,在法律中是死罪.

究竟是陳皇後真的做了那樣的事情,還是為了廢掉皇後而找的借口,現已不得而知.但審理案件的張湯得出了有罪的結論.有三百人因受到牽連而被誅殺,陳皇後被幽閉于長門宮.仿佛是有所愧疚,廢後的日常待遇和從前是一樣的.

陳皇後被廢是在元光五年(前130).此時,二十七歲的武帝終于能夠無所顧忌地推行自己的意志了,儒家體制最大的障礙竇太後已在五年前即建元六年(前135)死去.

曾被解職的竇嬰和田蚡又被起用,但兩人紛爭不斷.兩人爭斗的焦點很荒唐,所以傳言當時的禦史大夫(副總理)韓安國尖銳地批評說,兩人像是"小商販或女人之間的爭吵".兩個重臣意氣用事地吵架.竇嬰因竇太後之死而沒了靠山,在政治斗爭中變得被動.而田蚡是健在的王太後的異父弟弟,故而派閥很大,最終處死了竇嬰.不過田蚡也很快就病死了,人們自然把這歸結為是竇嬰的冤魂作祟.這兩個重臣對年輕的武帝來說,一個是祖母的親戚,一個是母親的親戚,都是麻煩的主兒.兩人死去是在元光四年(前131),武帝在第二年就廢了陳皇後.武帝之所以能在廢後這件大事上說做就做,也是因為此時已沒有了任何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