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6節:榮光時代(3)

武帝起用了寵愛的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後來又起用了衛子夫姐姐的兒子霍去病為軍中首腦.衛子夫曾是貴族府邸的謳者,身份幾近奴隸,她的親人也是卑賤出身.然而論及人品和才能,卻是極為優秀的.比起互相攻訐而雙雙倒台的貴族竇嬰和田蚡,不得不說他們要有才能得多.

衛青為車騎將軍,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他們發揮了軍事上的天賦.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是和三公同品級的軍隊司令官.三公中的太尉是國防部長,但實際指揮軍隊的則是將軍們.文帝時薄昭是車騎將軍,景帝時竇嬰是大將軍,全都是皇帝母親的親戚.皇族劉氏雖有血統遠近的不同,但都有皇位繼承權,所以讓他們直接指揮軍隊是比較危險的.皇帝擔心被掌握軍隊的同族取代,因此就形成了將軍一職由外戚就任的慣例.武帝不像父親和祖父那樣,母親的親戚較多,故而任命妻子的親人為將軍.不管是衛青還是霍去病都是深孚所望.

3

漢的外藩東越後來在史書中被標記為東甌.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殺了吳王劉濞的正是東甌.吳王的兒子劉駒在閩越亡命,因痛恨殺了父親的東甌,于是鼓動閩越王攻擊東甌.被包圍的東甌火速派特使前往漢朝請求援兵,時間是建元三年(前138)武帝十九歲的時候.武帝派一個叫莊助的人從海路趕往東甌,但閩越在此之前就退兵了,並沒有發生實際戰爭.然而三年後,閩越(福建省)在其好戰首領的帶領下,又向南越(廣東)用兵.南越派特使到長安請求援兵,于是漢派去王恢和韓安國兩名將軍.但這一次戰爭還是沒有發生.好戰的閩越王為同族和大臣所憎惡,被自己弟弟殺了.

未見血腥就凱旋的兩個將軍在武帝面前商議匈奴問題.王恢主張討伐,韓安國則主張繼續和親,因而形成對立.韓安國反對討伐的理由是:漢若遠征,人馬疲累,只會淪為以逸待勞的匈奴的盤中餐.針對此論,王恢出了個主意,既然人馬疲累,那麼漢軍就不要動,目的應該是讓匈奴遠征,漢就可以迎頭痛擊.武帝采納了這個計劃.

三十萬漢軍埋伏在馬邑(山西省)附近的峽谷,引誘匈奴進入.漢斬了馬邑的官員,把佯作投降的"叛徒"派遣至匈奴.

然而匈奴在進攻途中覺察到漢的陰謀,立刻回軍折返.三十萬漢兵就這樣白忙一場,成了漢的奇恥大辱.匈奴此時的單于,是俊才冒頓單于之孫軍臣.有了這次馬邑之役,漢和匈奴的關系自然一下子就惡化了.

責任人王恢被處以斬刑.他通過王太後這條線,乞求武帝網開一面,但武帝已然不受影響.雖然三十萬軍隊未曾受損,但動員花費的損失龐大.母親的求情也沒起作用,他決斷地說:"王恢如果不死,就是一個壞的榜樣."

在曾祖父劉邦的白登山之恥上,自己又加了一道馬邑之恥.武帝決心不雪此恥,誓不為人.四年後的元光六年(前129),他授予四將各一萬騎兵,令他們四路出擊.四將中的公孫賀未與匈奴遭遇,而公孫敖和李廣戰敗,被處以斬刑後二人以巨額獻金贖罪.在漢代,贖罪是合法的.四將中以勝利收尾的只有衛青,他甚至攻入了匈奴的龍城(甘肅省),取得了斬首,俘虜七百的戰果.雖然看似殺敵數量較少,但龍城是匈奴祭天的重地.因踐踏了這塊地方,所以不得不說這是自漢朝成立以來,對北方的一次了不起的軍事成就.

第二年,衛青率領三萬騎出雁門(山西省),獲得斬敵數千的成果.這一年,他的姐姐衛子夫產下一個男嬰.可以說他的勝仗就是對此最好的賀禮.

又過了一年——元朔二年(前127),衛青收複了鄂爾多斯地區.秦始皇的將軍蒙恬曾駐紮此處,在被李斯等人騙殺後,匈奴奪取了這塊地方.

漢把秦始皇都未能征服的浙江南部,福建,廣東收入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漢的版圖比秦帝國更廣大,但也有一點,不能說在秦之上,這就是秦曾保有的黃河彎曲部的鄂爾多斯地區被匈奴占領.如今鄂爾多斯被收複,漢才名副其實地凌駕于百年前全盛時代的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