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3節:盛極而衰(5)

此時因匈奴侵入酒泉,貳師將軍李廣利正在遠征途中.自己的妻兒因丞相之事而連坐被收監的事情傳到了前線,于是李廣利打算立下大功以拯救家族.他慌慌忙忙地率兵深入匈奴腹地,被單于親率的五萬騎部隊打得大敗,不得不投降.最後的結果是,遠在長安被收監的李廣利妻兒連同全族被滅門,李廣利不久也因卷入匈奴的內部斗爭而被殺死.

武帝在臨死前立拳夫人所生的劉弗陵為皇太子.這位昭帝即位時年僅八歲.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成為武帝的托孤大臣.武帝的兒子中,最年長的燕王劉旦認為自己是理所當然的繼承者,因而必然對這個決定不滿.不過武帝的選擇也是有原因的.弗陵的母親拳夫人出身卑賤,而且已經死去,也有人說是被賜死的.即使弗陵即位,也沒有外戚在宮廷中擴張權力的可能.與此相反,劉旦已經是燕王,手里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他即位的話,這些人就會乘虛而入,可能就會破壞掉長安宮廷的武帝體制.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實際上在武帝死前便已去世,劉屈氂的夫人盡管使用了巫蠱之類的手段,但也對此無計可施.

燕王劉旦出于不滿,和各地皇族取得聯絡,以弗陵並非武帝之子為由掀起叛亂.雖然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但仍有謠言大范圍地傳播開來,說弗陵不是武帝之子而是自稱領受托孤遺囑的霍光的兒子.燕王雖然是叛亂的元凶,但因為有燕王的胞姐,撫育年幼昭帝的蓋長公主的說情,以至親(皇帝的哥哥)的緣故而未被追究.

燕王的叛亂基本上被消滅在萌芽階段,在那之後受武帝遺囑三人之一的金日磾死去.此人實際上是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元狩二年(前121),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屠王向漢投降,休屠王因猶豫不決而被渾邪王所殺.休屠王的兒子金日磾雖只有十四歲,但也帶著匈奴眾人入漢,起初雖是官奴,但被武帝發現,做了隨身近侍.武帝死去的時候他被封為駙馬都尉.

霍光是二十四歲死去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弟弟,以奉車都尉的身份一直和金日磾一道侍奉皇帝左右.還有一個上官桀是太仆,原本是儀仗兵,因一身大力被認可,受到武帝喜愛.他是武帝信賴的保鏢,一直在武帝身邊.像這樣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人被叫做"內朝",丞相和禦史大夫等政府部門被稱為"外朝".武帝只對內朝的人托付了後事.

昭帝沒有外戚的族系,就由內朝的實力派進行輔佐.霍光是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是車騎將軍,上官桀是左將軍,握有兵權.然而,三駕馬車的體制因金日磾之死而崩潰.三頭政治的時候,就算其中兩人對立,還有一人可以充當調停,但如果只有兩人,就會變成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所以對幼帝來說,就很可能會出現一個獨裁者.

5

最後成為獨裁者的是霍光.他在打倒對手上官桀之前,就著力于削弱外朝即行政機關的權力.武帝的遺囑中除了托付三個寵臣後事外,也提到要起用桑弘羊為禦史大夫.桑弘羊是個有能力的經濟官僚.武帝知道自己花錢花得太狠,導致國家財政苦不堪言.他預見到整頓財政將是下一個時代的課題,于是就給了實務經濟官僚桑弘羊以責任和地位.

昭帝時期內朝的實力派是霍光,外朝的實力派則是桑弘羊.霍光傾向于讓外朝僅僅是個辦事機構,是根據內朝精神處理政務的地方.

始元六年(前81)漢召開了鹽鐵會議.為了再次研究此前的經濟政策,漢集中了由各地推薦的賢良,文學之士,舉行政策討論.會議的情形被桓寬的《鹽鐵論》以對話形式記述了下來.

鹽和鐵在武帝時期是政府專賣,到了武帝晚期,酒也加入這一行列.桑弘羊為了使政府的專賣事業更好發展,打算重建財政.雖然是件好事,但外朝掌握了錢口袋的紮繩,權力過大,內朝就會受其制約.鹽鐵會議看上去是霍光為了牽制桑弘羊而召開的.

說起各地的賢良,文學之士,全都是豪強.這些地方上的實力派曾在鹽鐵販賣中獲得了很大利益,但這份利益被國家上收了.所以鹽鐵會議如果召開,就注定會出現反對專賣的聲音,他們主張恢複到建國初的農本主義.國家應向儒教的理想主義前進而不要與民爭利的呼聲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