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13節:鄰人(1)

鄰人

醉態

在日本的酒席宴會中,看不到以前那麼多爛醉的醉漢了.也許他們只是換了根據地,不再出現在我們常去的地方了.

不論如何,以前在談到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區別時,一定會舉爛醉街頭為例.日本人會在街頭酩酊大醉,高歌放吟,踉踉蹌蹌,拉住路人惹麻煩.中國人同樣也是人,對酒精的反應應該是相同的.不過,中國人大醉之後,會避免在人前出現,不會大搖大擺地在路上大叫大嚷,而是悄悄走小路回家.

日本人會說,醉了還能那麼理性嗎?那喝酒還有什麼意義呢?

日本人不怕醉了露丑,並以此來誇耀自己想喝多少就能喝多少——有些中國人也有這種念頭.

中國人以爛醉為恥,是從小就開始的.中國人尊重老人,以有自制力,成熟為榮.小孩式的興奮,只能證明此人是"小人".因此,類似的情況盡量不要暴露在別人面前.

小孩可以到處亂跑,大人則不能在路上狂奔.

孩子氣不一定就不好,成熟也不一定就好.例如,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以其孩子氣的狂熱,一路狂奔贏得了近代化的比賽.而在同一時代,成熟的中國遲遲沒有行動.

當然,這只是一般而言.在中國人中,也不是沒有爛醉的醉漢.有名的例子是李白想掬起映在水面的明月,落水而死的傳說.

"不解愁人聞亦愁",這是白居易的名句.但這是"詩境"的天地,現實中在人前亂醉是一件很羞恥的事.

日本第一次在中國史書中登場,是在眾所周知的《魏志·倭人傳》里,記載說日本人"性嗜酒".人大多都好酒,史書中特別記載一筆,那肯定不是一般地好酒,而是非同尋常地好酒.也就是說,喝得酩酊大醉,自古以來在日本就被允許.

不過,如今日本的酒席宴會上醉漢少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日前野坂昭如在一段文章里寫道:"最近,很少見人酒後大吐."

他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吧.原因有很多,例如警察力量充足,醉漢馬上被保護起來了;即使有吐的,也馬上被清掃乾淨了.

又或者,日本人開始成熟起來了?那倒也好.可愛的稚氣消失了,但又沒有成熟起來,這樣的人最難打交道了.

半途而廢可不行.衷心祈禱日本人不要吊在半空中半上不下.

例外

比較是一種容易理解的說明方法,但危險的陷阱就隱藏在周邊.特別是在比較集團時,陷阱密布,不可疏忽大意.

集團也和個人一樣,各有各的性格.但是,也有例外.只是有時例外是千分之一,百分之一或十分之一,有程度之差,處理時所費精力自然有所不同.不論如何,如果誇大一個例外,把它當作集團的性格,就會落入陷阱.

第一次到某地的旅行者,對當地的印象一般很鮮明,能意外地抓住要害之處.我很喜歡讀他們的游記.只是,前面提到的例外現象,會被誤解為一般現象,因此要格外注意.

1860年(萬延元年)來到日本的英國植物學家福瓊1,在江戶肉鋪的店頭看見掛著猴子肉.

猴子被剝了皮,跟人類種族如此相近,讓人感到很不舒服.也許日本人認為猴子肉很好吃.

他的游記中這樣寫道,看來他誤以為日本人喜歡吃猴子肉.肉鋪里有猴子肉,這是福瓊親眼所見,沒有錯.但喜歡吃猴子肉的日本人,也只是極少數.


說到猴子,有些日本人相信中國人會割下活猴的頭吸食腦髓,把小家鼠漬蜜生吃等.不能說沒有這樣的人,但即使有,也是極少數的例外.

日本兵曾一度十分精銳.日本兵問中日戰爭中被俘的中國兵:"怎麼樣,還有力氣再戰一次嗎?"

中國兵回答:"如果是101,再戰幾次都行."

日本的101軍團以東京的召集兵為主體,不是很強.新劇的友田恭助2屬于這個軍團,戰死在吳淞.這麼說可能會被101的退伍軍人斥責,這個部隊可以說是日軍中的例外.

中國人寬容而有耐心,湖南人卻從屈原開始,就是不知妥協的頑固者,血氣旺盛.

聽某位華僑老人講過,他年輕時,作為電器技師去湖南某地赴任,坐人力車從車站到市政府時,路很難走,坡道很多,花了很長時間.因為剛到新崗位,他很在意時間,催車夫:"快點."

車夫站住扔下車把,回嘴道:"我來坐車,你來拉,看看能不能快點."

"好好,慢慢走也行."他大驚之下道歉,對方卻不聽,絕不妥協.據說,年輕的電器技師最終只好拉著人力車走.

湖南人口很多,這類人就算是例外,也占有相當的比重.毛澤東,劉少奇就是湖南人.

盆栽

學生時代不知在哪兒讀到過"盆栽式精神"這個詞,當時記得自己作為一介少年,覺得這個詞說得真好,十分佩服.自己的詞彙貧乏,一旦碰到稍微不尋常的表達,就馬上被迷惑了.

小巧精致,處處用心,但沒有自由奔放,突破傳統,野性不羈的趣味——我認為"盆栽式精神"這個詞是形容這種性格的.

而這種性格正是日本式的.

《世界大百科事典》的"盆栽"一詞的定義是:

將草木植于小器物,利用其生長能力,進行適當的培養和矯正姿勢,維持其生命,表現"自然美",更表現出"超越天然自然的自然美",使之作為室內觀賞物的由日本創始的藝術品(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

這與"盆花"不一樣.盆花是為了欣賞花,草木的"植物性","盆栽"則是為了從中找出"自然美".三十厘米左右的小樹,能讓人聯想起沖天大樹等各種自然景觀.

如《世界大百科事典》所說,我也一直以為這是日本創始的藝術.

中國有盆花倒是知道.我祖父們是愛蘭癡,家里都是蘭花,因為家里地方小,盆花一盆挨一盆擺著,這樣就只能欣賞植物美.要從盆栽的蘭花中看出自然美,還是看單獨一盆比較好.

最近,因為需要,我看了《秘傳花鏡》這本書.這是清初出版的中國園藝書,日本也有譯本.其中的"課花十八法"列舉了園藝的十八個秘訣,其中第十五項的題目是"種盆取景法",直譯就是"種在盆里制造景觀".既然是景觀,那就超越了植物美,追求自然美.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最近,在江蘇,出現了一種如云林山樹充滿畫意的盆景."很明顯,盆景的精神是從一盆之中看出自然美.

因此,日本創始盆栽的說法存在疑問.

日式盆栽也許是日本創始的,但盆栽並非只有日式.認為盆栽是日式的東西,其實不然,日本以外也有,這種情況也很多.

伊達亞·卞達森的《日本人與猶太人》成為暢銷書後,大家過度關注日本人和什麼人不一樣的差異點.我也隨大流,寫了不少這種文章.大的方面說不好,我認為與差異點相反的相似點也需要舉出來.


指出百科事典認為是不同的,獨特的東西實際上是相同的,相似的東西,對發現共通的基礎來說,也是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忘卻

忘卻是件好事.記住每件事很耗費精力,而且容易憂郁;忘了,腦子就清爽了.

關于忘卻,日本人比中國人,甚至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更為擅長.所以,見英國人,荷蘭人還記得三十多年前的戰爭恩怨,砍掉手栽的樹,往車上扔雞蛋,日本人就大吃一驚,搖頭感歎:"真是想不開."

但是,在外國人看來,日本人忘卻之快,才令人吃驚.

例如,A級戰犯當上總理大臣,是在戰爭結束剛十二年的昭和三十二年(1957).同樣是戰爭罪人,現在仍作為政治家發揮影響力的也不少,這種事實才令人吃驚,令人搖頭.

中國人罵人"忘八"是最嚴重的話.有時也寫作"王八",忘了"八德",也就是不知羞恥."八德"是——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在後面加上"蛋",就是"忘八蛋",這已經是罵得最厲害的了.

從這能看出,中國人是如何的輕視忘卻.與認為牢記在心很麻煩的日本式想法,有很大差別.

流浪諸國最後回國即位的晉文公等,就是代表的例子.偷看了流浪中的他入浴的曹共公等人,後來受到討伐.他半開玩笑地說:"給我土,就是給我土地."吞並了老農贈土之地.恩怨必報是為人之道,不可忘卻.忘卻也得分對象,一般來說,忘卻被認為是惡德.

說些題外話,剛才提到的罵人的"忘八",有時也指烏龜.據說母龜會和蛇交配,名聲不太好.隱晦地稱妓院的主人為"烏龜",也和這個傳說有關系吧.

日本認為龜是長壽的動物,與鶴一樣象征吉祥.在中國雖然也是如此,但龜並非惹人喜歡的動物.在有中國人的情況下,如典禮用品等的紋樣,還是避開龜比較好.

當然,日本也有"出齒龜"(色狼)的說法,很難說龜的形象都很好.背著硬殼,藏在殼里,陰沉沉的龜,似乎沒有人氣.

南瓜

在日本,南京豆,南京錠(荷包鎖),南京蟲,南京玉,南京緞等,前冠地名南京的詞很多.這是因為日中兩國的往來中,過去南方比北方更頻繁.去往長崎的唐船,大多從甯波一帶出發,也就是江南,其中心為南京.因此,南京成為中國的代表也不足為怪.

明治初期,神戶有叫做"南京姑娘"的女性,不是指中國女性,而是被中國人所圍繞的女性.直到昭和初期,中國人都被稱為"南京人",我也被這麼稱呼過.

在前冠南京的名詞中,"南京蟲"是最不討人喜歡的,這種蟲是否真是從中國而來,有點可疑.南京蟲即臭蟲,原產地是南亞.同樣的,從泰國,印度進口的外國米也被叫做"南京米".我曾聽老人說,南京蟲是跟著南京米的袋子一起來日本的.

說到南京,讓人想到的是海那邊的地方,但不是西洋,這個詞被擴大范圍用來形容本朝沒有見過的珍奇事物.

南京豆就是花生,原產地為南美,中國沒有.明末博物學的集大成之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0年刊)中也沒有記載.清代乾隆年間,也就是到了十八世紀,才在各書中散見其名.《福清縣志》記載了到日本布教的僧人應元,把花生的種子帶回福建種植.如果是這樣的話,花生就不是源自中國,而是"日本豆".

南瓜也有個"南"字,但如其英文名所示,它是從柬埔寨傳來的.但是,中國人卻把南瓜叫"倭瓜".從"倭寇","倭人傳"等用例來看,"倭"字意味著日本.

在諸橋轍次編纂的《大漢和辭典》中,把"倭瓜"解釋為"真桑瓜",越解釋越麻煩.本來地理,時代不同,地名也不同.像玉筋魚(ikanago),有些地方也叫做hisugo,hinago.現在中國把真桑瓜叫做"甜瓜",別名"梵天瓜".這麼看來,原產地是印度,不論如何,都不是從日本進口的東西.

中國人罵人的時候說"倭瓜腦袋",直譯就是"南瓜腦袋",意思是"笨蛋,不利落(坑坑窪窪)".甜瓜沒有坑坑窪窪,過去不知道,現在知道了,倭瓜(日本瓜)肯定是指南瓜.

斗膽說說我這個業余人士的考證,我認為這個"倭"可能是同音字,表示洞穴的"窩"的轉用.那麼,語源就不是原產地,而是來自其形狀"坑坑窪窪的瓜".不論語源來自何處,現實中它被叫做"日本瓜".


看來中日兩國都想把這個坑坑窪窪的丑陋的瓜推給對方——"這是你們那兒的瓜".在吸人血的蟲子,難看的東西前面,冠上鄰國的名字,這種互相抹黑的事還是少干為妙.

醫術與天文學

中國的針灸麻醉,現在成為一大話題.

日本也掀起了一陣中藥熱.實際上,自明治開國以後,日本的中藥就被棄之如敝履.

日本人采用新東西之迅速,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們拋棄舊東西之迅速.

關于日本的飛速近代化,有很多原因.不可否認,明治以前就有底子.

要早日實現近代化——敲響警鍾的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這些人都是對西洋有所了解的人.

在閉關鎖國的日本,讀著橫排文字,雖然不很明白,卻多少了解外國情況的,不用說是西醫.

那麼,在同時代的中國,就沒有了解外國情況的人嗎?

並非沒有,還是有少數人讀橫排文字的.但是,他們並不是醫生.

從明到清,德國耶穌會僧人湯若望在北京建立了天文觀測機構,把西洋的天文學著作翻譯成漢語,最後當了欽天監(天文台長).因為這層關系,在研究天文學的學者中,有讀橫排文字的.

一年到頭看著天計算.所謂"天文曆算"的人,看起來像仙人,對世俗毫不關心.好不容易讀了橫排文字,對外國有了了解,他們也不會敲響警鍾,啟蒙世人.肯定是嫌這種事太俗了.

這麼說有點失敬,在日本的政府部門中,最沒有權力的,也是氣象廳.

相對而言,醫生與活人打交道,對社會,政治的興趣也比較農.因此,醫生中有政治權力的人很多.看看武見太郎1先生的例子就知道了.因為醫師會的壓力,國民也開了眼.

開國前夕的"外國通",在日本是醫生,在中國則是天文學家,考慮到這一點,就能明白日中兩國近代化起點的差異.

中國人在天文方面還好,對于有關人命的醫術,不願輕易相信"紅毛外夷"的手段.

因此,在日本基本上已被棄用的中藥,在中國與新的西洋醫術並存,研究後繼有人.

這種不干脆的放棄,才造就成了針灸麻醉這一傑出成果.

放棄得干脆不干脆,有好有壞.這樣來說,長短相補的日中兩國國民,在東亞比鄰而居,真是上天的調配.

瀟灑

很久以前,常見到旅行包底下安裝車輪,可以拖著走.

凹凸不平的道路,樓梯等不用說,車站,機場大廳等地方,基本上不需要力氣就可以搬運.購物也用上了有車輪的購物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