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15節:鄰人(3)

跟以"述而不作"為座右銘的中國人打交道,要避免太寫意的表現,否則會招致不必要的誤解.

啊,麻將

明治以來,日本和中國的交往忽然變頻繁了.當時來日本的中國人,看見本來在自己國家已經滅亡的東西,在日本還好好保存著,大吃一驚.

和服就是如此.合襟系帶,上下一件,是中國古制.經過清朝滿族的統治,失去了這一傳統.現在說的"唐裝",是滿族的服裝.

將食案舉至眉高搬動的風俗,是中國的古禮"齊眉"——與眉一般高,但在中國早已滅跡.中國餐廳的服務員,漫不經心地端著盤子,"哐當"放在桌上.在日本,去有些名堂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舉案齊眉".

不光是舊傳統,較新的中國原創,在中國消失了,但日本還保存著的,還有麻將.

在中國內地,似乎麻將牌的聲音已經消失了.

香港還很盛行,不過他們用的麻將牌比日本的大幾倍.

本來麻將是中國宮廷,而且是後宮,相當于日本的大奧想出來的游戲.大奧的女性不事生產,唯一的男性——皇帝能力有限,一年到頭很是無聊.要打發無聊的日子,一般的游戲可不行,必須是十分有趣的.而且,時間很充足,可以慢悠悠地打出大牌.

到了日本,麻將變成了目不暇接的忙碌游戲,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偶爾有人拿著牌陷入沉思,其他的人就不耐煩地抱怨:"喂,你打亂節奏了."

日本的和服也是中國的古制,但並非完全相同,而是按照日本風俗進行了修改並保存下來.特別是腰帶,完全變了樣.

中國的腰帶叫做"紳",長長地垂在前面結起來.腰帶系得好的人,就被稱為"紳士".

日本的腰帶本來是前垂的,後來就挽到後面,變成了現在這樣.

因為有這樣的先例,本來是悠閑享受的麻將,到了日本,像賽跑一樣變成快打,也沒什麼大問題.

中國人拒絕麻將,是因為它與賭博扯不開關系.牌的形狀,有筒子,餅子,是有洞的銅錢形狀;索子是穿過錢孔的繩子形狀,萬子更是直截了當.反正後宮出身都不健全,銅臭味揮之不去.

不過,在中國的游戲中,麻將是最新的,以前並沒有傳統,舍棄了也沒有什麼舍不得的.

實際上從清初開始,就傳說後宮在打麻將.如果屬實,那麻將就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了.後宮是個封閉的社會,因此麻將沒能傳到外部.

另一個說法是,在義和團事件中,以西太後為首的王室成員逃往西安,宮女四散逃亡,因此這種游戲得以在民間流傳開來.義和團事件發生于1900年,與二十世紀的鍾聲同時,溫室養育的麻將被投入人世的洶湧大海.如果這麼看來,在後宮發展起來的麻將,還真是在短短七十年間堅韌地成長起來了.

我小時候,家人擁有的麻將是每人手上十六張牌,有"春夏秋冬"這幾張沒用的牌.現在日本的麻將毫無例外都是人手十三張.

香港和台灣既有十六張的,也有十三張的.十三張的說不定是從日本反輸出的.

不論何時,日本人只按需選取,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國民性.自古以來,日本的口號都是:"追上去!"一邊吸收中國,西歐的文化,一邊這樣想.一副慢性的落後國家姿態.

從沒有想過"讓別人趕不上",也就是從來沒有領頭的經驗,只是常常瞄准第一名.

要追上就要輕裝上陣,沒有萬事俱備的奢侈余地.例如明治以後,日本把富國強兵放在第一位,其他關系不大的都被放在一邊.這是重點主義的表現.

因此,雖說只是麻將,但跟游戲本質沒有太大關系的惹麻煩的牌就被清理出去,抓重點,就產生了十三張牌體系.

麻將牌中的"白","發","中"三張的由來,眾說紛紜.

"白"是白粉,綠的"發"是綠色的青絲,紅"中"是紅唇——有人說代表了宮女的容貌.

我倒覺得更像是出人頭地的途徑.

"白"是無地,無位無官,無財產.中國人把擁有財富叫做"發財","發"是賺錢."中"是"考中",也就是考試合格,成為官吏資格最高位的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