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鄰人(11)

把世界稱作"天下",在中國是在戰國時期以後,以前叫做"四方"."四方"再二分,就是"八面玲瓏"的"八面".再分細點,分為三份,出現"十二"這個數字也很自然.

文明都在西方,遠離西方的東亞之東隅,不可能有自己的文明——這種想法在歐洲帝國主義盛行之時,特別濃厚."除了我們,沒人能造出這樣的東西"——這種文明上的精英意識,簡直讓人受不了.

反過來,也有人牽強附會地要證明,我們國家以前也有外國傳來的東西.

與其說是證明,不如說是捏造,十分惡劣.各國的這種國粹主義傾向都很強.日本也有假造酷似朝鮮諺文的奇形怪狀的"神代文字",傳為後世笑柄.

民族自豪感,適可而止就好,太過膨脹,就很危險.還是慎重為好.

一切文明都是全人類共有的,不能作為爭奪元祖的對象.

肥大的褲子

看尼克松訪問中國的電視節目,鄰居家的女兒嘀咕道:"褲子好肥."好像是在說中方出來接待的人.

肥大的褲子不行嗎?

中國北方要穿棉衣,不光是褲子,上衣看上去也很肥大.

寬衣——自古以來是漢民族的特征.

為什麼喜歡肥大的衣服,是因為穿著這樣的衣服就不能隨心所欲地打架,舉止自然就變得彬彬有禮了.

當然,也有在殿中拖著長長的褲子,像淺野內匠頭1一樣亮兵刃的粗人.不過,吉良上野介正是因為對方衣服不方便而保住了小命.

鴉片戰爭的主角林則徐,被認為是個激烈的攘夷論者,實際上他對西洋的情況也頗有研究,高度評價了外國的藝術和技術,是個公正的人.他視察葡萄牙人的居留地澳門時,在日記中寫道:"夷人好治宅,重樓疊居,多至三層."稱贊了葡萄牙人的建築.但是,關于服裝,他則輕蔑地說:"全身緊裹,短褂長襟,仿佛唱戲狐扮兔."並斷言說:"真是夷俗."

肥大的衣服才是文明的象征,縫得緊緊的,穿著像狐狸,兔子一樣,蹦蹦跳跳方便打架的衣服,都是野蠻人才穿的.當時中國人的這種想法,可以從林則徐日記中看出來.

前面也說過,日本的和服是中國系的東西,是棉睡衣中的冠軍.

萬延元年(1860)日本遣美使節團在歸途中停靠爪哇,華僑代表訪問了他們.使節隨從中一人記載道:"因日本人的服裝沿襲前朝風俗,懷念本土人,遂流下淚水."大宅莊一在《流火》中寫道:"日本人穿著和前朝相同的衣服,懷念印度尼西亞人,流下淚水."我認為這里的"本土人"並非指印度尼西亞人,而是指中國本土的人.而且懷念當地人也很奇怪,遠方故國的人才可懷念,當時(清朝)的故國在滿族統治之下,被強迫改"夷俗".因此,還是酷似明朝服裝的武士打扮更為可親,才會淚水盈眶.


所以,日本的和服本是寬衣,肥大而影響行動自由.那麼,武士們行動的時候怎麼辦?系上束衣袖的帶子就行了.

讓寬衣變得行動方便,這是邪道,但這才是日本式的做法.可以這麼說,束衣帶正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束衣帶在中國並不存在,所以沒有對應的詞."襷"1這個字在中國也沒有,是百分百的日本制"和字".

寄托在對方身上的夢

因為與自己風俗不同,就嘲笑別人,這可不行,輕蔑更是要不得.過去引起爭論的年輕人的長發,現在也被認為是他們的風氣,沒有人再議論了.

曾經有人說皇太子的褲子太大,那真是多管閑事.

對自國的事如此,對他國的風俗,就更應該寬容.中國人的肥褲子,只要他本人覺得正好,穿著很舒服,那也無可厚非.

操這樣的心,又忙著擔心自己國家的風俗會不會同樣被別國人嘲笑的人不少.

出外游訪的政治家,實業家,在賓館的走廊上穿著浴衣或者睡衣晃蕩,有人對此十分憤慨,覺得是國恥.如此小心眼,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日本人自己擔心,外國人卻不一定認為那是有失禮儀的.特別是肥大的棉睡衣很氣派,看起來像是達旦地區的王族的正裝,也許大家都用敬畏的眼光來看待呢.

相反,黑發拉丁商人,一板一眼穿著晚禮服去東京的一流夜店,在門口被攔住:"樂隊請繞到樂屋入口進."

在日本,好不容易做了晚禮服,卻沒有穿的機會,沒辦法,有團體自己組織了"穿晚禮服聚會".啊,男人真不容易.

我們在日本的賓館有時會看到印度女性的莎麗打扮,或是越南女性的打扮,很少看到男性的民族服裝打扮.蘇格蘭男性的裙子,也只是用于軍隊.最適合工作的西服,現在成為全世界男性的制服,這應該坦誠承認.

不論如何,民族服裝的衰退,是異國情調的重要部分的喪失,讓人感到有點寂寞.

和他國人接觸時,異國情調(可以稱作"夢")太過剩不行,完全沒有也不行.別人和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生活,有這種認識才能感到異國情調,才能對對方寬容並努力理解對方.

異國情調,不一定什麼時候都是指富士山,藝伎,也不一定都是指萬里長城,西湖.有人有這種不滿吧,但這種異國情調的影響,還在繼續.

中日兩國國民,對對方抱著一種夢想——浪漫之夢,想互相接近.正因如此,才產生了豐富的想象力,這將影響雙方的深層理解.在這個夢想越來越少的世界,我更如此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