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8節:隱者(1)

隱者

有人向我約新年號的稿,讓我寫些關于中國隱者的輕松文章.如果要寫皆大歡喜的故事,不得不說,隱者這個主題本身不太合適.于是我把"輕松"解釋成"非學術性",不然我可寫不了.

從世間隱去,換句話說,就是遁世.不過,同樣是遁世,關于仙人,有很多快樂的故事."仙人"這個詞本身就很幽默,一方面意味著脫俗,另一方面追求長生不老,赤裸裸地世俗著,很是有趣.

根據《仙書》記載,仙人有天仙和地仙,地仙一般在容貌上和人類沒什麼區別,變成天仙後,眼睛四方,背上有翅,成為"異形".從級別上來說,當然是天仙更高一級,但需經過艱苦的修煉才能成為天仙.天仙的世界也有很多前輩天仙如明星般閃耀,新來的肯定要被任意使喚,十分辛苦,與其拼命成為天仙,不如繼續當地仙更聰明——《仙書》上這樣建議.

讓人不由苦笑,原來仙界也有老兵欺負新兵的事啊.

但是,隱者的世界,連這種讓人苦笑的場面都沒有.隱者的故事不適合在正月里說,原因就在這里.

追尋隱者的系譜,他們的始祖,要算是伯夷,叔齊.

這兩人在喪中的周武王討殷王紂時,牽住馬轡,進諫道: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

伯夷和叔齊諫言未被采納,武王伐紂,贏得周的天下.他們認為食周粟不潔,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他們餓死前唱道: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這是古代中國代表性悲劇的一幕.

以這種悲劇的主人公為始祖的隱者,帶有一種厭世的氣質.和仙人樂觀的氣質相比,正好形成對比.遁世的樂觀出路,是成仙,而悲觀的方法則是成為隱者.仙人適合浪漫主義的希望遁世的人,隱者卻無法從現實里抽身,也許適合現實主義的希望遁世的人.

本來是從世間消失,而隱者之名卻為世人所知,留名青史本身就很可笑.伯夷,叔齊只是因為在武王伐紂這個曆史性的場面里登場,因此成為隱者,名流後世.

《史記·伯夷列傳》的第一篇說:

嚴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埋滅而不稱,悲夫!

"嚴穴之士",就是藏在山上岩洞里的士,即隱者.

隱者出處進退,合乎時宜,但其名並不為後世所傳頌.司馬遷評價說:"悲哉."

這是因為司馬遷不是隱者,而是希望出人頭地的人.隱者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名字從人間消失,因此並不"可悲".

伯夷和叔齊對周滅君主殷並取而代之這一現實很失望,躲進了首陽山.

隱者都是對現實失望的人,而且,心中因此抱著極大的憤懣.

這一點從伯夷,叔齊臨終的歌也可以看出來.歌中說,堯,舜這樣的名君,已經消失再也不會出現,自己沒有什麼可以依靠,只有一死——這是悲痛到極點的獨白.

伯夷,叔齊藏在山里,到死還對現實發泄憤懣,他們的心,絕對不平靜,不是靜寂的終極,如佛教的涅槃,Stoa派的Apatheia的境地.否定情念,一波不起的平靜心境,只不過是應該追求的目標.肉身的隱者,為激情所驅使才會遁世.他們能待在深山里,是因為巨大的憤怒和燃燒的憎惡,無法忍受的苦惱,這些就是激情.

山就這樣吞沒了他們的激情.在那里,不論他們發出多麼絕望的叫聲,發出多麼憤怒的詛咒,都被寬大的山所吸收.

《史記·伯夷列傳》中說的"嚴穴"不是指隱者藏身的洞穴,應該解釋為吸收了隱者呐喊的地方.


中國人特別喜歡奇岩怪石,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山凹凸不平,海是平的,不是埋葬激情的洞穴.因此,隱者藏于山,很少住在海邊.

白居易詩中有句說,勝地(美景之地)本來就沒有特定的主人,屬于愛山的所有人.說到美妙的景觀,就反射性地像回音一樣想到"山".

——仁者樂山.

有句話說,仁者欣賞山.

"單人旁"加"山"字組成的"仙",是遁世的一種形式,隱者還是和山緊密相連的.

對中國人來說,海似乎是非現實性的,幻想性的東西,也許是因為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都離海很遠.不論如何,隱者藏身山中,對空想及空想的愉悅帶來的救贖,持否定態度.

"仙"比隱者更親近海.東海中的"蓬萊島","扶桑島"等幻想性的主題,是"仙"的世界.

海很遠,另外對中國人來說,海意味著死的世界.魚住在海里,但從海面上看不見,一望無際都是沒有生命的,蔓延的海面.對只相信眼前所見的中國人來說,海不是可親近的空間.

從這一點上來說,山上植物繁茂,還棲息著鳥獸,昆蟲,甚至是蛇之類,是個充滿生命的世界.

而且中國的地形是西北有山,土地向東南傾斜入海.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海是傾斜的盡頭,是土地的邊界,讓人聯想到"沒落".

隱者絕不是想要沒落.

在伯夷和叔齊之後,出現了隱者屈原.

說屈原是隱者,大概有些問題.伯夷,叔齊是自己主動躲進首陽山的,屈原是被流放而流浪各地的.

但是,在怨恨深重這一點上,屈原不輸伯夷,叔齊.

往後,三世紀出現了"竹林七賢"這些隱士.

"七賢"的代表阮籍,鄰居才色雙全的女兒未嫁身亡,他與她平素並無來往,認都不認識,卻跑去哭.

——哀盡而去.

哀悼素不相識的年輕姑娘,很是異常.

阮籍的母親去世時,他"與人打棋如故,既飲酒三升,舉聲一號,吐血數升".

即使遭遇母親的死,他也和平常一樣與人下棋,是壓抑了感情的沖動吧.感情強烈到必須拼命壓抑,喝了酒,才借酒精釋放了自己的感情,號泣並吐血三升.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阮籍有多麼強烈的感情.

阮籍寫過《首陽山賦》,是歌詠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賦.他把自己比作伯夷,叔齊,大概沒有錯.

在路盡處,慟哭而歸,這個有名的故事也是象征性的,難以理解的逸話,從中還是能看到激情的一面.

像"竹林七賢"這樣,稱隱者為"賢",是因為人們認為在人生中,遁世是一種賢明的生活方式.反過來說,在俗世中爭取出人頭地,汲汲于俗世的活法,被認為是"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