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0節:隱者(3)

整個晚上讓他心潮起伏的,不是激情還是什麼?

胸中懷有激情,想撲滅激情的人,才是隱者.

關于陶淵明,很多人都很了解,也有很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這里無需詳述.

只是,我想指出的是,在構成陶淵明的部分激情的要素中,雖然未經確認,但也隱藏著他是溪族這個少數民族出身的事實.

關于溪族,不是很清楚,大概是日本所說的"平家部落","落人部落"之類.溪族被統治階層中的抵抗派排擠,因不願被征服而逃走,藏在隱蔽的地方,代代相傳.溪族應該不是異民族,但一定受到了歧視.直到現在的二十世紀,被稱作"蛋民","細民"的這種特殊群體,還在中國存在.

陶淵明寫過一首描述烏托邦的《桃花源詩》,其中表現出與周圍隔絕的"落人部落"的情趣.大概也有人試圖以這首詩為線索,找出他和溪族的關系吧.

假如陶淵明是出身于受眾人冷眼相待的"落人部落",在身份制,階級制嚴格的時代,這必然會給陶淵明的人生投下巨大的陰影吧.對受歧視的人來說,這大概是激發出最大激情的原因吧.關于這個問題,期待今後的研究成果.

關于隱者陶淵明,還要注意的是,他沒有受佛教的影響,是位純粹的隱者.

在他所處的時代,佛教勢力很強.他沒有皈依佛教,原因只能是禁酒的戒律.對嗜酒如命的他來說,這是無法忍受的事吧.也有人說他曾經是佛教文人沙龍"白蓮社"的一員.

陶淵明之後的隱者,多少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寒山,拾得等是代表人物,這兩人是否是實際存在的人物,據說也很可疑.也許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禪師隱者,他們的一些言行和詩作,被集中以拾得之名流傳後世.

即使是寒山系(暫時這樣稱呼)的隱者,胸中應該也藏著非同尋常的激情.

"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這里的淚,不光是因為親友大半已逝去這一現實,而是從更深處湧出來的眼淚.只是,這種激情被佛教這一偉大的哲學體系所吸收,平複.

從"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回心即是佛,不向外頭看"等詩句中,可以看出詩人變得內在,唯心.

但是,寒山並未忘記隱者的始祖.他寫有這樣的句子:"餓著首陽山,生廉死亦樂."

餓死的伯夷,叔齊的生活方式很簡單,其死也很快樂,但是其中有濃厚的佛教生死觀的影子.實際上,伯夷,叔齊死得並不快樂.

我們從感覺上覺得,佛教色彩變濃之後的隱者,比較容易理解.陶淵明以前的隱者,精神圖式很單純,反而不好理解.

關鍵在于激情和激情的強度.

而且,當時的人為什麼憤怒,憎恨什麼,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也很難理解這種激情的本質.

對寒山以後的隱者,才會感覺到,還是熟悉的那一套.

最後,想將中國的隱者與日本的隱者做個比較.

在隱者不得不出現的那個階段之前,日本對隱者已有了解.

了解先于事實,是好還是壞呢?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吧.

日本引進文字時,詩人陶淵明已經存在.所以,預先就有了一個模式.

幕府末期,魏源的《海國圖志》等與鴉片戰爭相關的文書由唐船運到長崎,也就是說在西洋的"侵略"事實發生之前,日本人便對鴉片戰爭有了了解.這可以說是很幸運的例子,因為知道鴉片戰爭的慘痛例子,吉田松蔭等人才獲得了思考的時間.

這樣,在政治方面,還是占先機比較有利.但是,在精神方面,先有了模式反而糟糕吧.

特別是在尊重原創性的領域,模式,特別是鮮明的模式的存在,只能說是一種阻礙.

因為有了"五柳先生"陶淵明,最初日本只有他的仿效者,性情怪僻的隱者.陶淵明這堵牆實在太高了,不容易超越.

初期的日本隱者,應該說只是隱者式的生活與情調的憧憬者.

因藤原氏的專橫被排擠的兼明親王,在《兔裘賦》中詠道:"君昏臣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