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1節:隱者(4)

好像是在模仿屈原.還有"罷了罷了,命已衰矣"一句,很明顯,是想到了伯夷,叔齊.

可是,親王既沒有投身汨羅江,也沒有餓死首陽山.

汨羅和首陽,可以作為詩材,但遁世卻變得困難.就好像雖然不斷被提醒,但在真貨面前,自己只是一個贗品.

在保元,平治,治承,壽永等兵荒馬亂的時代,往往會在戰爭中失敗的一方,政權交替中失勢的一方出現隱者.

這時日本的大隱者是西行法師,此人和中國的大隱者陶淵明一樣,受到質疑,說他跟經濟援助人太近乎.關于西行,有人說他是武士出身,因為不能自由與貴族交往,自己的詩才無法被承認,所以出家,以便能出入顯門富室,實現文學上的野心.

《方丈記》的鴨長明和《徒然草》的兼好法師,是文人隱者"雙璧".

逝川之水不絕,然非原水.浮于澱之水泡,時消時聚,未曾暫留.

《方丈記》的開頭,以京都的大火,地震,饑饉,福原遷都等天變地異為背景,似乎只是在抒發情緒上的無常感.

激情在哪里?

是藏在深處嗎?

讓人想大喝一聲:

振作起來!

但是,在大喝之前,多少又被誘入感性世界,這大概是日本文學的特性吧.

《徒然草》與中國老莊系統的隱者思想更相似.《方丈記》中只有無常感和歎息,《徒然草》甚至以無常和歎息為樂.

抱著"世事恒無常"的態度.

——一心棄世之人中,也有風度瀟灑之人.

這是兼好的理想吧.

樂觀很好,可惜的是,聽不到地下激情澎湃的聲音.很是美中不足.

不過,寒山之後的中國隱者,也都忽然消失了激情,和日本的隱者很像.正因為如此,才容易理解吧.

淨土思想中"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聲音,在日本比在中國更大.這是日本隱者的口號,從這里產生的,是很平靜的東西.

中國自古以來,壓抑激情的遁世,呈現出的是剛切斷塵緣的新鮮傷口.不能說是平靜,甚至能聽見咬緊牙關的聲音.因此,絕不適合在正月里以隱者為主題來開心逗笑.

後來,中國也信奉上了佛教思想,傷口被繃帶柔軟地包住,咬牙切齒的聲音也消失了,形態上變得跟日本差不多.

重複一句,很多隱者,其言行並未留下記錄,這才是真正的隱者.因此,討論隱者是最難的事.

我是在調查的過程中明白這一點的,但為時已晚,這已是在接受邀稿之後.

因此,在這里草草寫下拙文,只是想盡些責任.請大家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