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3節:日中交往與朝鮮之役(2)

這原本是矢矧橋的蜂須賀小六和日吉丸的相遇,在這里換成了信長,橋下變成了樹下,這樣是為了和木下藤吉郎這個姓扯上關系,牽強附會編造出來的吧.

出身雖可疑,但幼時卑賤,這確是事實.

"秀吉常上高樹",這一定是想說他如"猿"一般的敏捷.

信長每帶秀吉出兵,戰無不勝,大為寵愛,賜田土,改名森吉.凡助信長,計奪二十余州……

前面一段講的是信長在樹下遇到秀吉,讓他照顧馬,取名"木下人".所以,把"木下人"改成了"森吉".

信長自恃功大勢盛,遂弑國王,自篡立……

所謂信長弑國王,大概是說他放逐足利將軍義昭,廢室町幕府.《兩朝平攘錄》提到信長害怕秀吉造反,因此增加領地任命他為"攝津鎮守大將".

參謀阿奇支者,得罪信長,命秀吉統兵討之.俄信長為其下明智所弑.秀吉方攻滅阿奇支,聞變與部將行長等乘勝舉義兵,誅明智.此為萬曆十四年……

這一段有些混亂.阿奇支大概就是明智吧,但又出現了一個明智.

在征伐中國的途中,秀吉聞變撤退,阿奇支大概不是明智,而是荒木.荒木村重正是信長的部下,因受到懷疑謀反而出逃,托付于毛利,這還比較對得上號.

秀吉滅明智是在天正十年(1582),明的年號相當于萬曆十年,與史料記載有四年的差異.

接著提到了信長的兒子,說秀吉把他們都廢了,然後自立,把關白讓給養子孫七郎.原注中說,名為見吉,秀吉早年無子,收為養子,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生一子,流放孫七郎守關東,後來二十四年聽信讒言以謀反之名誅殺.不用說,這指的是秀次,這一段交代得很詳細.

此後越發治兵,征服諸州,萬曆十七年兼並六十六州,皆收為臣仆.秀吉法令嚴格,綁釘殺戮等,用盡諸法,兵士只進不退.遇水火不許後顧,如有後顧者,其子婿皆被斬.因此所向無敵……

這段講述了秀吉法度嚴格,刑罰殘酷.

始征關東,以十二匹馬馱黃金,用心攻殺敵者,賞馬上黃金.另以黃金離間,殺戮示威……

看來,秀吉不僅實施嚴厲政策,還采用黃金攻勢.

其後還有割掉不服者的耳朵,放在二十匹馬上馱回去的例子,說他"誅戮殆不盡".

所奪諸州,必取其子弟為質,皆迫于威計,並非心服.秀吉多智略,剛果有決斷力,恩威並施,脅迫眾人,又善于用人……

這里指出了秀吉的狡智,同時稍微稱贊了他善于用人這一點.

但是,對他的好色和凶殘,也不遺余力地加以筆誅.

性淫嗜殺.見京都富民妻美貌者,奪而為妾.又聞豐後王(大友家)之妻甚美,命來京都.但其妻守義未出京,秀吉命王出朝鮮.又秀吉之婢一時參拜寺院晚歸,懷疑有奸情,抓以和尚為首的寺眾五十三人,在市中處滐刑.對秀吉的鷹張網之人,見者十四人,皆被殺.

于護屋島(名護屋)等地築四城池,名為"眾快樂院",各城周圍三四里,大石高聳三四重,河(濠)寬二十余丈,其中建宮殿.大樓閣九層,飾以黃金,下隔寢殿百余間,選民間美麗女子藏于其中.每夜東西游臥人不知,以防暗殺……

似乎"眾快樂院"是聽說了"聚樂第"而記下來的,地點是護屋島則錯了.但是,這一段詳細描述了太閣喜好奢華.

另外,還提到了每天晚上不定睡的地方以防止暗殺的謹慎用心.

如此這般,雖有傳聞失誤,但也很好地抓住了秀吉這個人的本質,描繪出了輪廓.

與《明史·日本傳》中的秀吉相比,《兩朝平攘錄》是一個民間人士的著作,它更生動地描繪出了秀吉的肖像.這是因為《明史》是張延玉編纂的,是朝鮮之役之後百數十年的事.

從這一點來說,《兩朝平攘錄》寫于萬曆丙午年,當時正值日本的慶長十一年(1606),距離秀吉死後日本軍從朝鮮撤退僅僅八年.所以該書關于秀吉的傳聞,栩栩如生,人物形象也十分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