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4節:日中交往與朝鮮之役(3)

3

令人感興趣的是,《兩朝平攘錄》卷四的結尾,記載了浙江省台州甯海人蘇八成為俘虜被送往飛蘭島(平戶),親眼所見了關白秀吉.

那是萬曆十八年(1590)的事.因為關白對薩摩的藩主發怒,就授予飛蘭島主千名士兵,命他征討薩摩.蘇八也從軍了,他相當近距離看到了關白.

關白左頰有黑痣數點,臉似犬形,年六十余,只有一子近三歲.薩摩不征而服……

在日本把秀吉叫做"猿面冠者",蘇八卻說似犬形.

但是,萬曆十八年是天正十八年,這一年秀吉出征小田原.所以,對蘇八這個人物的話,也要提高警惕.不過,"黑痣數點"的描寫倒是很逼真有趣.

在中國諸書里登場的秀吉,被寫成狗臉,掃廁所的之類,是反面角色.因為他是戰爭對手的頭目,如此描寫可以激起"鬼畜美英"式的敵愾心.

其中的傑作,說秀吉是中國人.秀吉出身卑微,但位極人臣,確實是偉人.這樣的傑出人物,不可能出自那個狹小的東海島國,他大概是中國人吧——這是"中華思想"的表現.日本也曾經想證明成吉思汗是源義經1,同樣的想法,促使"秀吉是中國人說"的出現.

"秀吉為華人流入倭國",在《懲毖錄》中有這樣的記錄.

或也有可能是奔走于講和簽約的沈惟敬們,想緩和明朝的反日感情,因此有計劃地散布謠言——"對方的大將,實際上出身于我國".

《日本犯華考》中說:"關白以華人篡奪山城之君(天皇)."

實際上,戰爭一結束,敵愾心也收起來了,可以變得冷靜了.這樣一來,就能聽到一些表揚秀吉的話.

清初王士禎的《香祖筆記》中記載說:"嘗從遼左(所謂南滿洲)得倭帥豐臣書一紙.書間行草,古雅蒼勁,有晉唐風.是朝鮮破後,求其典籍之書也."

日本出兵朝鮮,得到的附贈品是把朝鮮陶工帶回日本,振興了陶藝.這是文化方面的副產品,不過搜集典籍,似乎也是太閣的命令.

這是對他國文化遺產的失敬,當然是不值得敬佩的事.但是,比起燒毀破壞,要好多了.對這件事,王士禎評價說:"鱗介之族尚能好古如此."

"鱗介"就是魚鱗和貝殼.海濱漁夫之國的首領好古,這值得感歎.這是王士禎的口氣.

王士禎所見的豐臣秀吉的信是什麼樣的呢?

從中國人看來,書法被評價為有晉唐之風(王羲之,顏真卿),大概是指寫得相當好吧.但是,太閣大人在日本盡管威風凜凜,也沒聽說過他字寫得好.

署著秀吉的名,也許是五山學僧寫的.

不過,秀吉為什麼出兵朝鮮呢?

陶工和典籍是副產物,當然不會為了這些發動戰爭.或許是對中華之物憧憬,但也不會成為直接的動機.

關于秀吉出兵的動機和原因,好像還沒有定說.

也有人說,這是出自秀吉幼稚的浪漫幻想.

被稱為誇大妄想也沒有辦法,實際上,也並非完全如此.再晚二十年或是三十年,也許會變得不再是誇大妄想.

半世紀後,大明帝國為清王朝所滅,當時滿族男女老少共二十萬人,另一種說法是十萬人.

不論如何,人數很少的民族,率領不能算是強壯的滿洲兵(關于滿洲兵的實力,內藤湖南作過考察,評價說沒有蒙古的元軍強),征服了四百余州.明的政治腐敗墮落至此.

秀吉出兵朝鮮就有二十萬兵,據推定,還有約三千萬人口的國土作後盾.在國力,戰斗力方面,滿洲都比不上日本.

總之,明帝國的墮落,在朝鮮之役時,還不是那麼嚴重.此役以後,開始急速腐敗.還不到二十年,宦官魏忠賢這個不學無術的小人就壟斷了政治,使國家疲憊凋敝,四處流賊蜂擁而起.

朝鮮之役發生得太早了——大概不少日本人因此覺得很可惜吧.

但是,明帝國因疲弊而敗給滿洲軍團的一大原因,是朝鮮之役的戰費支出和其他方面無法承受的事實.

秀吉出兵朝鮮,用春秋筆法來寫,就是讓滿洲軍團功成名就,即俗話所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