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6節:日中交往與朝鮮之役(5)

率領明朝大救援軍的,是經略宗應昌和提督李如松.

據說李如松字子茂,是明軍的總大將.一般認為他是漢人,但實際上他不是純種的漢人,據明史列傳記載,其父李成梁是朝鮮人.

所謂"中華思想",有時令人生厭,但像這樣寬宏大量地采用異民族人,也很胸襟豁達.唐玄宗時期,威風一時的安祿山是伊朗人,同為唐代猛將的,在西藏戰斗的高仙芝將軍是朝鮮人.

話扯遠了,據記載,李如松一家世世代代都是鐵嶺衛的軍人.父親李成梁甚至當上了遼東的左都督,據說率兵出征每戰必勝,長壽九十歲.

李如松是長子.兄弟名字中都是"如"字,後接樹名——如柏,如梅,如楨,如樟.他自幼隨父從軍,在戰場上接受實地訓練,是職業軍人中的職業軍人.不沾酒和女人,是他們軍人兄弟的共同特點.

據說,救援朝鮮的明軍有四萬三千人.軍律嚴明,嚴命不得侵犯朝鮮婦女,違反者斬.由這支軍隊來攻被日軍占領的平壤.

據說,固守平壤的小西行長所率領的兵有八千人.

攻擊方是以李如松為首的四萬三千人的明軍,另外,還有一萬多名朝鮮軍.

而且,李如松麾下,還有帶著大炮和火箭的南軍.

小西軍奮力作戰,但力不從心,渡過結冰的大同江,敗走京城.處在中間位置——開城的小早川隆景,黑田長政諸軍,一見形勢不妙,也逃入京城.

對李如松來說,這是大勝.但是,平壤的抵抗十分激烈,為了謹慎,不敢深追.

"日本軍到底怎麼樣?"對第一次交手的對手不知如何是好,大家都一樣吧.

秀吉在日本聽說平壤失守的消息,似乎有點心虛——"明軍果然很棘手".

秀吉的這種心理,導致了講和.

明軍方面的反應也一樣——"日本很強".之所以認識到這一點並認真考慮講和,是因為碧蹄館的戰敗.

李如松在平壤稍作觀望,似乎覺得日本軍很弱.

如果認為敵方弱,那麼這支軍隊就成了驕兵.

李如松率驕兵赴京城,在他出發之時,就已經失策了.

顯露出軍人可憎的一面——那就是功名心和偏袒.

5

日本軍在初戰中大破朝鮮軍,又打敗了祖承訓率領的明軍,原因是"鳥銃隊"勢力強勁.中國把"小銃"叫做"鳥銃".

從葡萄牙人到種子島算起,秀吉出兵朝鮮時,正好是第五十年.

葡萄牙人第一次在中國廣東的屯門露面,是在登陸種子島的二十八年前.

當時的貿易由武裝商船進行,葡萄牙人來了,說明他們的武器也隨之傳來了.

葡萄牙人渡來的第五十年,日本建起了精銳的小銃隊.明軍常淋著鐵炮彈丸白走,因為他們沒有小銃.

可是,守在平壤的小西麾下的精銳日本軍,人數上比對手多七八倍,而且依靠著堅牢的城壁,為何還要逃走?

因為明軍有火炮.

被形容為像虎蹲著的"虎蹲炮","火箭"等火箭炮,在攻城戰中發揮了威力.

當時,葡萄牙人也不斷湧向日本.日本人用了他們的小銃,卻對大炮不怎麼感興趣.

可是,中國卻正相反,對小銃沒有多大興趣,而對采用大炮卻很有興趣.

這好像顯示了日本人和中國人性格的差別.日本人很擅長拿在手上的靈巧的個人武器,中國人則喜歡大的,要幾個人一組操作的武器.

日本人普遍使用"弓",沒有采用"弩",因為它太龐大,需要好幾個人操作,而且一開始就有瞄准器."弩"不是沒有傳入日本,應神天皇時就有"弩"的記錄,現在還有"超弩級"這個詞,留下僅有的痕跡.

閑話少說,在李如松率領的明軍中,只有南方的兵團擁有火炮.

對李如松來說,南軍只是別人交付的部隊,不是直屬部下.

遼東將軍李如松的嫡系部隊,是被稱為"北兵"的輕騎兵.

如前所述,在平壤收複戰里發揮威力並奪取勝利的,是明軍的火炮,因此勝利歸于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