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7節:日中交往與朝鮮之役(6)

李如松內心也覺得沒趣吧.這次本想給機會讓疼愛的部下輕騎兵揚名立萬.

自古以來,軍人都庇護親信.在這次戰爭中,海軍特攻隊打頭炮的是學徒出身的預備將校,但當局卻另作安排,換成了海軍兵學校出身的將校.

李如松就是這樣關照親信,這就是所謂的"偏心塌台".

因此,在進攻京城的部隊里,沒有帶有火炮的南軍,只是由"北兵"輕騎兵組成,總人數兩萬.

沒有火炮的明軍,日本軍一點也不害怕.

最終,這支輕騎兵部隊在碧蹄館被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的軍勢壓倒,遭遇崩潰性的戰敗.不用說,這時日軍的小銃隊發揮了威力.據說,明軍死傷一萬余人.

這成為議和的契機,不知從哪里起用了沈惟敬這個來路可疑的人,去跟日軍議和.

關于沈惟敬,筆者曾經寫過小說.似乎是他自己毛遂自薦,但只是當權者操縱的小丑,他自己都不知道這一點,完事後就被拋棄了.

從他的言行中,可以做上述推測.但是,最終只是推測.也許,出乎意料,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在講和交涉中,沈惟敬向北京朝廷撒了謊,小西行長也向秀吉撒了謊,講和總算談成了.

但是,當時是沒有快捷的交通工具,沒有電信的時代.同時,也沒有報紙記者這種聒噪的存在.只要干得巧妙,就有可能撒謊糊塗應付過去.

——撒的謊隨時都會被戳穿……

看了沈惟敬的言行,現代人會這樣想.

如果他有把和小西行長共同謀議的謊話堅持到最後的自信與實際的周密打算的話,他可能是個不同尋常的,了不起的人.

小西行長和沈惟敬的商定,推動了兩國的議和.

但是,如果以此來斷定小西行長是鴿派的話,那就錯了.

首先要考慮到,小西行長是堺市貿易商人的代言者,他的女婿,對馬的宗義智是貿易大名.

當時,日本從朝鮮進口棉花.棉花在當時是高級衣料,日本並不出產.

為了進口棉花,日本要回過頭來把從東南亞進口的南蠻物產,出口到朝鮮,進行的是三角貿易.買賣南蠻物產的是堺市商人,直接和朝鮮做交易的是對馬的大名宗家.

這是一種帶來暴利的貿易.但是,朝鮮方面以"歲遣船"威名,限制每年從日本來的貿易船數.為了促使撤銷限制,能進行自由貿易,日本才產生攻打朝鮮的念頭.但是,既然是生意伙伴,打得太狠就一無所獲了.

在一定程度上讓對方見見世面,教訓一下對方,小西行長和宗義智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他倆是開戰的首謀,也是講和的首倡,這一點並不矛盾.

在《宣祖實錄》中,也記載了加藤清正對朝鮮僧惟正說的話:

當初,首創凶謀(出兵朝鮮),以妻父行長為先鋒,來你國為賊者為平(宗)義智.

這想必是事實.

6

小西行長們只要在貿易關系中處于有利地位就行了,于是見目的已經達到,便開始奔走于終戰工作.

為了講和,必須要糊弄秀吉.

平壤被奪回,秀吉已經動了講和之念,但日中兩國的條件有云泥之別.

秀吉的條件有七條:

一,讓俘虜朝鮮二王子歸國.

二,迎娶明的皇女為日本後妃.

三,恢複勘合貿易,讓船舶往來.

四,日中兩國大臣交換誓詞.

五,返還朝鮮四道及國都.

六,以朝鮮王子和大臣為人質.

七,讓朝鮮權臣立誓累世不犯日本.

明朝的條件是:

一,返還朝鮮全土.

二,二王子歸國.

三,關白秀吉謝罪.

秀吉是戰勝國的態度,明朝拿出興師問罪的姿態,兩國不可能談得順利.

所以,只能糊弄.

例如,與明的皇女的通婚是不可能的,沈惟敬對明王室說,日本希望"和親".

"和親"就是成為親戚,有通婚,和好的意思.用得很妙.

最後黔驢技窮,甚至偽造了關白秀吉的謝罪文.內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