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北洋海軍覆亡(1)



北洋海軍覆亡

北洋海軍成軍後,東起鴨綠江,南到膠州灣,以大沽、旅順、威海為防禦重點,初步形成了海上防禦體系。

大沽是北洋海軍的第一個軍事基地。大沽毗鄰京津,為京師海上門戶;也是李鴻章的根據地,便于李鴻章控制指揮。鴉片戰爭以來,大沽口曆經三次外敵入侵,僅存五座破損的炮台。李鴻章視察大沽情形後,認為破損炮台的台基尚可利用,但需加固營壘,前邊加築西式護台。李鴻章增建炮台多座,調運新式大炮,出海口由北洋艦隊與淮軍共同鎮守,大大增強了大沽的防禦能力。不久,五座船塢構成的大沽軍港體系漸次形成。除船塢外,李鴻章還設立了與之配套的煤廠、汽機房、鍋爐房、熟鐵廠、炮廠等一系列工業。然這畢竟是第一次嘗試。大沽船塢建成後,李鴻章才發現其只能容納體積較小的炮艇,鐵甲艦、巡洋艦根本無法容身。鎮遠、定遠、揚威等巨型戰艦終日停泊在港灣之外,遇有問題只能到上海的洋船塢中修理。建立新港迫在眉睫。李鴻章最終選擇了旅順。

旅順扼渤海咽喉,守津京門戶,且水深口小,常年不凍,是難得的天然良港。為避免同樣的失誤,李鴻章特意委派英、德兩國專家赴旅順挑選築台和建塢的具體地點。旅順港曆時十年建成,耗資三百多萬兩白銀,前後分兩期竣工。第一期工程結束後,旅順港漸成規模,擁有炮台二十余座、大炮八十余門,攔水壩、積水渠、鐵路及碎石馬路、電報局、醫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第二期施工時,李鴻章采用公開招標形式,權衡再三,選定一家法國公司承建。法國工程人員頂著英、德等國的壓力,使旅順港工程順利完工。此後,李鴻章又建成供停泊操練之用的威海衛基地,從而形成大沽、旅順、威海的三角防禦體系。

李鴻章創設的北洋海軍始終把日本作為假想敵。明治維新前,日本和中國的差距並不明顯。兩國都遭受著西方列強的侵略。清政府求強求富的同時,日本也進行著維新改革。日本政府制訂了極具蠱惑力的擴張計劃:“為征服中國,須先征服‘滿蒙’;為征服世界,須先征服中國!”

1871年,李鴻章在天津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李鴻章覺察到日本政府咄咄逼人態勢背後的野心,即首先占領朝鮮,進而侵略中國。因此談判過程中,李鴻章對朝鮮采取保護措施,堅持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由中國決定其內政外交,其領土受中國保護,同時告誡日本政府同朝鮮應化干戈為玉帛。1873年,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到中國換約,以祝賀同治皇帝大婚親政為名,入京呈遞國書。副島的部下柳原詢問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朝鮮政令是自己決定還是中國做主?中國平時是否過問朝鮮內政?”毛昶熙不明就里,答曰:“朝鮮內政外交一切均由自己做主,與中國無關。”柳原摸清底細後,向副島作了詳細彙報。副島聽後不露聲色,回國路經天津時謁見了李鴻章。李鴻章一再囑咐副島吸取曆史上豐臣秀吉出征朝鮮失敗的教訓,盡快與朝鮮“修好”,不要使用武力。副島做出很恭順的樣子說:“您所言極是,我亦認為應如此辦理。” 副島種臣回國後,立即向天皇彙報了中朝關系近況,請求出兵侵略朝鮮。

秋高氣爽的9月,平靜的江華島海面忽然駛來一艘日本軍艦,朝鮮海軍發出信號令其不要繼續前行。然日艦以測量海口為由擅自闖入朝鮮領海。日本政府以此為借口,強迫朝鮮開放通商口岸。同時,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中國同總理衙門談判中朝宗藩關系問題。森有禮強調,中國對朝鮮內政外交一概不予干涉,朝鮮不是中國的附屬國。《中日修好條規》不適用于朝鮮事務,日本與朝鮮之間的分歧與中國無關。總理衙門大臣奕訢則表示:朝鮮自古是中國的附屬國,與中國領土無任何區別,符合中日條約中“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的規定。李鴻章遠在天津,卻始終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李鴻章認為,日本表面上與朝鮮議和,實則在積極備戰,以策動更大規模的戰爭。朝鮮與中國一衣帶水,唇亡齒寒,如果朝鮮被征服,日本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然中國的洋務事業剛剛展開,一旦發生戰爭,多年努力都會付之一炬。李鴻章經過再三權衡,決定犧牲朝鮮利益。森有禮與奕訢談判陷入僵局後,繞道保定拜訪李鴻章。森有禮對李鴻章說:“國家間的事情,主要靠實力說話,大可不必依照條約辦事。”李鴻章針鋒相對:“如果隨便違反條約,恐怕萬國公法不會允許。”森有禮蠻橫地說:“不管怎麼說,朝鮮已不是中國的屬國!”李鴻章平靜地答道:“朝鮮一直在沿用中國的曆法,怎麼不是中國的屬國?”森有禮藉著酒勁大叫道:“取了朝鮮又有何好處?”這句話本是對中國而言,李鴻章冷笑一聲,道:“我就送你八個字,‘徒傷和氣,毫無利益’!”森有禮一時無話可說,頓時軟下來,請求李鴻章勸說總理衙門,讓朝鮮接待日本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