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回國之後



回國之後

1881年秋,容閎作為駐美副公使任期已滿,回北京述職。他先到天津拜訪了李鴻章。二人相見,談起關于留學生的事,許多疑團才得以冰釋。以下是容閎自傳中的有關記載:

去北京以前,我在天津拜謁了李鴻章,他提起召回學生一事。使我大為驚訝的是,他問我為什麼把學生召回來。由于我不確切知道他此話的用意何在,便說陳蘭彬接到敕令,令其撤銷駐洋肄業局,既然皇帝陛下諭旨如此,而且陳蘭彬和吳子登也都贊成,假如我獨自出面反對執行朝廷命令,豈不成了叛逆,首級難保?但是他說,他內心是贊成他們留在美國繼續學習的,我應當阻止他們回來。我的回答是,我怎麼能在四萬五千里之外了解閣下的內心活動呢?特別是他也曾說過最好讓這些學生回國。假如他事先寫信通知我,不論出現什麼情況我都不要撤銷肄業局,我就會明白怎樣做。既然沒有信給我,當然除了執行命令之外,別無其他辦法。“好啦”,他以稍微帶怒氣的口吻說,“我已經知道造成這次危害的主使人了”。可巧,吳子登這時候也在天津,他剛由北京回來,寫信來請我和他會面。出于禮貌,我前去拜訪他。他對我說,他在北京沒有受到禮遇,當他去拜謁李鴻章的時候,李的態度很嚴厲,第二次再去晉見時,竟吃了閉門羹。看上去他已積憂成疾,神情沮喪。自從我們這次會面以後,再也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

就這樣,吳子登成為李鴻章對頑固勢力發泄怨氣的犧牲品,從此從官場上消失了。

派遣留學生計劃不幸夭折了,但李鴻章等人為求富求強所作的努力並沒有白費。這些留洋的“幼童”,經曆了諸多風雨已經成熟起來,通過對比東西方文明的優劣異同,他們更明白自強的重要性,也用自身的行動證實了這一點。

據統計,這些留學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業者三十人,包括六名工程師和三名鐵路局長。其中鄺榮光是開平煤礦的采礦工程師,他參與了許多煤礦的勘測,並發現了湘潭煤礦。他還繪制了《直隸省地質圖》和《直隸省礦產圖》,這是中國最早的具有相當專業水准的地質圖。詹天佑成為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唐津鐵路的修建過程中,跨度305米的灤河大橋成為一大難題。英、日、德等國的工程師多次修築此橋失敗後,宣布中國人絕對沒有能力修建起這座橋。詹天佑應聘負責灤河大橋的設計工作。他通過實地勘查,總結外國工程師的經驗教訓,鑽研國內外先進的橋梁技術,成功地建成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詹天佑還主持修建了難度極大的京張鐵路,這條鐵路途經許多高山峻嶺、河溝險灘,尤其是居庸關、八達嶺一帶坡度陡峭。詹天佑創造性地發明了“人”字形結構鐵路,在八達嶺一段,用兩台大馬力機車,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穩妥地解決了坡度太陡的問題。這條鐵路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成,節約經費二十八萬兩銀子,有力地回擊了外國人“建造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的謬論。詹天佑本人也被英國工程師協會選舉為會員。

從事教育事業者五人,有兩人做了大學校長。其中唐國安在擔任清華學堂校長後,深感西學的重要,全力支持青年赴美留學,為清末大批學生出國求學作出了貢獻。

從事外交、行政工作者二十四人,包括十二名領事、代辦,兩名外交次長、公使,一名外交總長(梁敦彥),一名內閣總理(唐紹儀)。其中吳仲賢任墨西哥代辦時,有一百零八名華工因公死亡得不到賠償,吳仲賢據理力爭、多方奔走,為死亡華工討回撫恤金,維護了在外華工的利益。梁丕旭是清末外交界知名人士,他陪同醇親王載灃赴德國訪問時,德皇威廉二世想趁機侮辱中國,要求載灃行下跪磕頭禮。梁丕旭毫不退讓,幾經爭取,終于迫使德國皇帝同意改為鞠躬禮。

服務海軍者二十人,他們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學堂和天津北洋水師。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留學生們英勇參戰,他們不但知識全面、技術精湛,而且作戰勇敢,絲毫沒有像保守派們所傳言的放蕩浮躁。二十人中十四人當上海軍將領,其中吳應科升至艦隊司令、徐振鵬官至海軍次長,而楊兆楠、黃季良、薛有福、鄺詠鍾、陳金揆、沉壽昌、黃祖蓮等為國捐軀。

中日戰爭之後,大批留學生被派往國外學習,中國終于睜開了沉睡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