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電報業的興起



第五章 近代電報

電報業的興起

電報作為近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咸豐初年開始傳入中國,但並未引起時人注意。

電報真正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戰爭結束後,俄、英、美等國為了利用電報這種全新的通訊工具,提高政令軍情傳達的速度和效率,加強對中國進一步的侵略、控制,不約而同地提出在中國鋪設電線的要求,一時成為中外交涉中引人注目的焦點。

清政府在對電報電線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使出了慣用的斡旋伎倆——“嚴正拒絕”。時任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借口為朝廷獻計獻策,寫下著名的《局外旁觀論》,極力鼓吹全國應普遍鋪設電線。清政府疑懼交加,密函封疆大吏商計對策,封疆大吏則大多持堅決反對態度。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認為,鋪設電線“于中國毫無所益,而徒貽害于無窮”;福建巡撫李福泰更視電報為洪水猛獸,稱其“驚民擾眾,變亂風俗”。只有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提出因勢利導的觀點。他認為,洋人如此“積極熱心”,強行堅持不允其架線,其實無法阻擋。銅線花費並不大,與其任由外人控制,不如自行舉辦。

從這一認識出發,李鴻章曾親手破壞外國人在中國鋪設的電線。1865年,英國駐華領事巴夏禮向李鴻章提出鋪設淞滬電線的要求,遭到婉拒。英商決定先斬後奏,暗地在浦東自行鋪設電線數十里。消息傳來,李鴻章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密令上海縣令動員鄉民,乘夜拔毀所有英商鋪設的電線。天亮後,英商看到昨日還林立路旁的電線杆,一夜之間蹤影全無。因屬私設,無從告官,徒落得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1874年,日本發動侵台戰爭。清廷由于通訊工具落後,消息閉塞,戰前僅從洋人那里風聞日本將攻打台灣;欽差大臣沈葆楨通過書信與駐直隸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討調兵事宜,用了一個月才初步確定作戰計劃,到調動士兵、起運輪船等准備妥當,已經整整過了三個月。軍機遲誤,注定了不幸的戰爭結局。這給沈葆楨極大刺激,使他從最初反對鋪設電線,轉而堅決支持李鴻章的主張,將電報比作萬里長城,提出鋪設福州-馬尾-廈門-台南一線電線的建議。清廷批准了沈葆楨的建議,卻未予以應有重視。加之當時風氣不開,各級官吏並不了解電報的巨大作用,相反大多數人認為鋪設電線發展電報,會讓列強侵略更加便利;甚至有人危言聳聽,指稱鋪設電線會斷絕地脈、打擾祖宗清甯等。最終,沈葆楨東南架線的宏圖未能實現。

正當清廷上下對電線鋪設與否爭論得不可開交之時,列強加緊了使電報進入中國的行動。1870年,英國人在香港和上海之間鋪設了電線。專事洋務之總理衙門消極應對,允許洋人鋪設水線,卻仍反對鋪設陸線。

沈葆楨反對這種消極政策,認為既然抵擋不住洋人鋪設電線,不如立足現實,自行舉辦電報事業。他積極呼籲李鴻章倡辦此事,在給李鴻章的信中寫道:從天津到上海、再到廣州,洋人均設電報。國外信息盡在洋人掌握而我未知,尚可交代;然國內信息洋人盡悉而我不明,如何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