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節:商者無道(23)



海子不理解他爹的這股惡氣從何而來,因而便生出對爹的許多怨尤。

其實古海爹也是自幼聰穎超人的,那時候村里人提起古海爹的大號古靜軒也極尊重羨慕的。古靜軒十四歲離開父母到天津學生意,住的頤和堂棉布店。頤和堂在天津有幾十年的曆史,也是一家底鋪厚陳的老字號。老板是山東濰縣人,頗為能干也很能吃苦。古靜軒入號時頤和堂棉布店已有上百萬兩銀子的資本,生意網遍山東、河南、河北和安徽北部。古靜軒在頤和堂苦做三十二年,從小伙計熬出徒做了買客,一步一個台階,一直做到了賬房大先生的位置,身股子頂到了八厘。按照頤和堂當時的經營,這八厘的身股三年便可得將近六萬兩銀子的紅利!

正待他苦盡甘來將大秤分銀時,時勢卻發生遽變。英商、日商、德商相繼湧來天津,外國老板開的布店經營的是大機器生產的棉布,叫做標布。那標布紡路細膩,質地柔軟,價格還便宜,眼看著經營傳統中國粗布的工廠商號一個個紛紛倒閉。頤和堂的老板倚仗自己的店是老字號,輸不下這口氣,硬撐著與洋人爭奪原料爭奪市場,結果弄個一敗塗地。老板走投無路投了海河。

頂八厘生意的古靜軒不但分文紅利未曾得到,待到官府查封店鋪時,竟連自己的行李卷都不能帶出。天津市面幾盡被洋人占去,古靜軒不願為洋人做事,只好怏怏地回了山西老家。好在早年間尚留一些積蓄,古靜軒把祖上留下的一座單門單進的院子略略修了修,便只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海子六歲入村私塾學習的同時,爹就以《客商歸鑒論》為教本向他傳授經商作賈的學問,教他雙手打算盤的技藝。古靜軒那"雙龍鬧海"的本事是由他的師傅傳下來的,那手抄本的《客商歸鑒論》和《算法統綜》也是師傅傳給他的。師傅姓金,河南漯河人,做總賬大先生二十余年,號稱鐵算盤,在天津頗有名氣。金老先生六十二歲告老還鄉,把這看家的本領和兩本書留給了繼任的徒弟。只以為他這徒弟可以此絕技震懾半個天津衛,豈料想古靜軒生不逢時趕上外商勢猛頤和堂倒閉,只落得囫圇身子回鄉的境地。他心中的惡氣便是由此而來的。

惡氣生根,古靜軒便郁郁地不快,每日里出來進去總是眉頭微鎖,走路時目光瞄著腳尖前面不出三尺的地方,與人說話也很少看他一個明朗的笑臉。

俗話說--仰臉老婆低頭漢--這是厲害的角色。有了這認識,村里人就與他較為疏遠。古家有五畝薄田,每年種些糜粟小麥,打下的糧食也夠一家人食用,沒大進項就不敢排場,勤勤懇懇過日子。海子又太小,五畝地平時夫妻雙雙上陣,待春耕秋收時,雇請一二短工幫忙。日子過得不很富裕也不拮據。

古家的院子挨著村子東邊的邊緣,三間穿靴戴帽的瓦房,院子旁邊挨著房子有三間房量的地勢拿土牆圍著,空地上長滿著荒草。那是早幾年古靜軒特意花錢買下的宅基地。那時候古靜軒本意是要待他在頤和堂分了大紅利,回來就把舊房推掉蓋成全村最大的也是最豪華的宅院--有錢的人家就要蓋三進院:進了院門兩側是左右廂房,然後是第二個門,第二個院子依然是左右廂房,再進一個門才是正院,此為三進。既然蓋得起三進的院落就必然是全磚瓦沒有虛空,而且地面也要鋪磚不能見土。像古家現在這座三間量的院子,只是屋牆地基以上一米左右的牆壘著磚,屋簷下一半也壘著磚,而牆的其余部分只用土坯砌成,被稱為穿靴戴帽。

古靜軒自己設計了一個三進全磚全瓦的院子,院子門口要立一對一人高的石獅子,有露頭的椽子都要雕刻成獸頭,十分豪華。那三進院子的圖紙連同早年積攢下來的幾千兩銀子,一起都妥帖地藏在房間中的某一堵夾牆之內,一旦時機成熟兒子有了大的出進,古靜軒就會鑿開夾牆將宅院的藍圖取出實現他的夙願。

新婚第三天的早晨古海娘和杏兒抬著一只桶去打水。古海娘在前,杏兒在後,空桶在倆人中間搖晃著,婆媳倆就拉起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