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第一次大討論(2)



劉銘傳此折遞上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內閣學士張家驤抨擊劉銘傳,“無事生非,擾亂朝政”;李鴻章也主動回擊,從而引發第一次鐵路大論戰。


正方: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其特點是睜眼看世界,頭腦靈活,善用拿來主義,決心探索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現狀的辦法。


反方:以張家驤為代表的保守頑固勢力。其特點是滿足于現狀,主張退一步海闊天空,反對一切外來的、新生的事物,堅決與任何一種變革勢不兩立。


評委:清政府。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左右觀望。


反方代表劉坤一首先發言。他陳述了鐵路的四大“不宜”:第一,清江浦自古是水陸要道,如果在這里修築鐵路必將招致洋人到這里做生意,甚至要求開辟此地為商埠,乘機深入中國內地。第二,鐵路所經之地,民間的田園、墳墓、房屋必將遭到破壞,引起民憤。第三,鐵路和原有的“官道”並行,會造成交通擁擠,同時引發交通事故。第四,鐵路必然會搶輪船招商局的生意,導致該局營業困難,進而導致該局破產,國家花巨款買回的輪船就會歸于無用,白白浪費大量的錢財。總之,修建鐵路純屬無稽之談,對劉銘傳的奏折應該置之不理。


正方代表李鴻章全面駁斥了反方的意見。他認為:第一,如果洋人要開清江浦為商埠,關鍵不在于修不修鐵路,而在于我們的綜合國力如何。中國不圖自強,光怕修鐵路遭到洋人的覬覦,難道不修鐵路洋人就不覬覦中國了嗎?第二,修鐵路需要招聘大量的工人,老百姓謀生的機會增加,日子就會好過,修鐵路對他們有何害處?第三,關于鐵路和官道搶路的問題,敬告無知的反方,鐵路有雙軌和單軌之別,雙軌鐵路占地寬不過一丈二尺,單軌鐵路占地只七尺。而南北官道寬達數丈,鐵路所占還不到一半,況且,修建鐵路必須添築加高,和官道根本是兩碼子事,火車和驢馬完全可以各行其是,互不妨礙。第四,鐵路和輪船是水路與陸路的兩種不同的運輸工具。近水的貨物由輪船來運,遠水的貨物由火車來運,二者並行不悖。鐵路建成初期,輪船招商局的生意會有所減少,但用不了幾年,貨物會越來越多,輪船可以與鐵路形成相互補充之勢,並不矛盾。


反方代表通政使司參議劉錫鴻、翰林院侍讀周德潤、順天府丞王家璧粉墨登場,群起而攻之。他們的觀點是:一,如果鐵路建得四通八達,中國就沒有所謂的險要之地,外敵就可以長驅直入、自由地出入內地城鄉,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二,修造鐵路需要購買外國器材,從而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造成嚴重的貿易逆差;三,火車運費昂貴,奸商們當然會把運費加入貨價之內,就會造成物價猛漲;絲茶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如果有了鐵路運輸,出口量就會大增,絲茶價格必將下跌;四,修鐵路需巨款,如今國庫空虛,民力貧弱,百廢待興,財力無法負擔鐵路費用;五,中國的名山大川,曆史悠久,多住有神靈,修鐵路開隧道,對山川大加焚鑿,恐怕會觸怒神靈,降下旱澇災禍;六,李鴻章的所作所為純粹是妄圖用洋人的一套來改變中國;七,在諸多顯而易見的弊端之下,李鴻章仍然堅持修造鐵路,似乎是為外國人謀劃,不像是為大清王朝的利益著想。


正方因涉及到鐵路的巨額經費問題,有些理不直、氣不壯。而且,在關鍵時刻,原屬反方的劉坤一發言趨向中立,他說:我個人是很贊成修建鐵路的。但是在享受鐵路的利益之前,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鐵路會給我們帶來的弊端。第一,鐵路如果通行,成千上萬靠車馬人力運輸為生的老百姓必將失業,他們無以為生,定會鋌而走險,請讓我們牢記撚軍起事的嚴酷教訓吧!第二,中國內地稅卡林立,如果通過鐵路運載商品,難道讓風馳電掣的火車節節停頓?如果不停,稅征不上來,又必然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所以我們應當權衡各方面利弊,慎重決定具體實施興建的大計。


評委總結陳詞:辯論說明,鐵路已嚴重影響到大清的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而正方也拿不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我們宣布反方獲勝,鐵路之事以後不要再提了。

李鴻章哀歎:“當今各國一變再變,惟中國守舊不動,天意耶!人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