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帝為什麼不出現(上)

第四章上帝為什麼不出現 從古至今,各種宗教、神學、哲學、科學在談及上帝的時候,總會談及以下一些重點問題:上帝是否存在?若然上帝存在,為什麼不出現,究竟在什麼時候出現? 當進一步談及“上帝究竟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時,通常會透過以下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 1、科學角度 從古希臘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用數學等當時的科學理論去論述上帝是否存在。牛頓時期,人們也嘗試用天體的物理運作規律來證明或否定上帝的存在。直至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出現後,各種科學理論百花齊放,這時候人類逐漸相信自己已經掌握許多解釋世界的科學知識,同時認為這些科學知識與各種宗教所解釋的世界產生矛盾,因此也逐漸否認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上帝。 2、倫理角度 人類是思想豐富的動物,因此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及世界觀。在人類眾多人生價值觀及世界觀中,最基本的觀念是善與惡的認識。人類對世界正義及邪惡的認識直接指導每個人權衡何為正確、何為錯誤,自己究竟應該做哪些事而不應該做哪些事。 眾所周知,人類所認知的“上帝”概念中,“上帝”代表了絕對的正義,但恰好在許多人類的世界觀,這個世界是一個十分邪惡的世界,所以各種通過“倫理角度”爭論上帝不存在的思想理論層出不窮。 3、感性認識 這個世界善于通過科學角度或倫理角度分析“上帝是否存在”的人畢竟只是少數,感性認識才是最多人分析“上帝是否存在”的最直接依據。感性認識的焦點往往是萬能的上帝既然存在,為什麼不給人類無窮無盡的快樂,卻要給人類制造種種痛苦。 很明顯,哪怕通過科學證明上帝存在,甚至一個萬能的上帝出現在地球上並施行各種超自然的法力,但卻沒有解答人類從感性角度、倫理角度否定上帝存在的爭論,那麼許多人類亦不會認為上帝真的存在。因為這些人知道,通過科學證明上帝存在,則這種科學本身並不一定正確(事實如是),哪怕一個萬能的上帝出現在地球上並施行各種超自然法力,這個人亦不一定是上帝,他可能是在某些本領上比人類更強的生物罷了,甚至這些本領比人類強的生物是否比人類高級,這還取決于這種生物在地球上所做的事,如果他們僅僅法力無邊,但卻智慧低下、道德敗壞甚至魯蠻愚蠢,那人類就可能會評價這些生物為低級生物或怪物了。 如果這些會施法術的生物,的確在處處征服了人類的崇拜,人類可能會認為他們是神明,但只要神明不能解答解答人類從感性角度、倫理角度對上帝是否存在的爭論,那在人類的心目中,這些神明至多也扮演了高級神明的角色,人類絕不會認為他們肯定是上帝。 對以上問題的探討揭示出一個十分有趣的觀點:能否成功解答人類從倫理角度、感性角度對“上帝是否存在”問題的爭議,其重要程度並不比亞于通過科學角度證實上帝必定存在。 然而有一個問題更比上述的問題複雜。哪怕我們成功解答了“上帝是否存在”這樣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必須要面對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既然上帝存在,為什麼不出現?” 我們都知道,上帝一天不出現,信奉眼見為實的人類是不能完全相信上帝是存在,因為我們雖然成功解答了“上帝是否存在”的難題,但這畢竟是解答,據我們所知,所有解答,無論科學與否,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又或者絕大部分是正確,僅有一小部分是錯誤的,而這一小部分錯誤卻導致人類產生了“上帝的確存在”這個錯誤結論。 我相信以上問題的探討異常複雜,甚至憑借人類現在及將來的所有能力,亦未必能正確解答。在此,我僅對涉及“倫理角度”、“感性角度”(科學角度的分析已在第三章里講述)中關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作一些簡單的探討。 我同時相信在探討上述這些問題時,已經不再只是我的個人努力而已。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盡相同,對問題的回答亦不盡相同,因此讀者本身就有必要認真思索“正義”、“幸福”、“邪惡”、“痛楚”的本質所在,否則我再作更多的論述也是無謂。 毫無疑問,對于“正義”、“幸福”、“邪惡”、“痛楚”的本質探討,並不類同于物理學、數學理論等科學理論的探討。上帝必定不容許憑一個人就能完全成功解答以上這些需要人類反省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上帝對人類的態度,可能從未曾如此地認真。 一、經典價值觀與其它價值觀 在進一步分析如上問題時,我會盡量采用人類的“經典價值觀”分析,而不采用其它“價值觀”分析,因為我相信只有通過“經典價值觀”成功解答以上的難題,將會給予人類更有信服力及更透徹的答案。 經典價值觀:人類基于傳統科學理論、倫理學、哲學、日常生活態度所建立的人生價值觀。 宗教價值觀:基于宗教信仰為基礎建立的人生價值觀。這里所指“宗教價值觀”可與“經典價值觀”相互融合。 新現代價值觀:用“第7只羔羊宇宙學”為基礎建立的新人生價值觀。這里所指“宗教價值觀”亦可與“經典價值觀”、“宗教價值觀”相互融合。 未知高級價值觀:一種未知的高級人生價值觀,可與“經典價值觀”、“宗教價值觀”及“新現代價值觀”相融合,亦可與三者全部否定,但這種價值觀必定是較高級的人生價值觀,是一種未知的價值觀,亦是人類不斷摸索的人生價值觀。上帝的人生價值觀極有可能就是最高級的“未知高級價值觀”。 二、“經典價值觀”的一些補充 按照第三章關于“精神實體”的論證,得知無論“第7只羔羊宇宙學模型”是否正確,“精神實體”是科學存在的。由于“精神實體理論”並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的問題,因此關于“精神實體理論”所衍生的世界觀應該歸屬于“經典價值觀”的范疇,所以我們須進一步分析“精神實體理論”去補充經典價值觀的一些不足之處。 1、精神實體的特性分析 歸納總結人類及動物的精神實體的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精神實體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n所有生物都有精神實體,各種生物的精神實體只有高低層次之分,不可能有完全無精神實體存在的生物。 n在這里先假設世界上只有人類有精神實體,這樣可以令們更簡單地專心研究人類的精神實體。 n生物的精神實體由組成其生命體的物質產生的,因此組成其身體的物質發生變化與發展,自然決定了精神實體的變化發展方向。 n人死亡後組成身體的物質迅速瓦解,精神實體亦隨之迅速瓦解。這就意味著一旦人死亡,精神實體亦隨之死亡,但由于組成身體的物質元素仍存在世界上,因此組成精神實體的元素仍然存在這個世界上。 n一般而言,我們將整個身體視為一個人的完整的身體,同時,我們亦將每個人的所有思想視為一個完整的精神實體。 n我們的身體可以細分成各種精細結構,精神實體亦可以細分成各種感覺。 n達爾文的進化論分析了物質組織結構的特性,這就代表精神實體也同時受到進化論的制約。我們通常說,只有利于人類生存的基因才可以保存在這個世界上,這是一個隨機過程。同時也只有利于使人類得到“快樂”及“痛苦”的精神實體才能得以保存在這個世界上,這也是一個隨機的過程(為什麼有利于產生“快樂”及“痛苦”的精神實體才能生存,將在稍後分析)。 n基因理論表明,最易使人類生存的基因能保證人類長壽,同理,使人產生最大“幸福”與“痛楚”感覺的精神實體才能保證自己長壽。 n動物身軀內的物質是構成精神實體的基礎,物質生存,精神實體亦生存。但身軀內的物質可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精神實體亦即我們的思想也同時亦受到外界其它思想的影響而變化,這些精神實體的變化反之又影響了身軀內物質的變化。 n由于身軀內的物質基礎決定了精神實體的種類,但許多身軀內的物質結構排列形式、聯系特征等都可遺傳,所以許多精神實體也可以從上一代遺傳至下一代。例如人思想的一些本性,各種複雜的原始情感感受與原始的身軀感受。 在下面的分析中,為令到讀者更容易理解上述精神實體的特性分析,我們引入一些更易理解的詞來表述精神實體。 廣義靈魂:泛指曆史上所有認為人除物質軀體外還有一個獨立于人體、不隨軀體滅亡而滅亡,甚至可以暫時或永久脫離物質軀體的精神實體。 廣議靈魂論很難通過經典理論進行論證,通過“第七羔羊宇宙學模型”就能推證宇宙可以存在生物體外的靈魂,但暫未能推導出每個人死後個體靈魂能否脫離身軀而獨立存在。因此下文將較少提及廣義靈魂的分析。 狹義靈魂:泛指“精神實體理論”中的人類大腦思想。狹義靈魂是由身軀內的物質的融合形式、物質的而賦予生命的,狹義靈魂不能脫離物質軀體而存在。一般情況下,人類的狹義靈魂=人類的精神實體=人類大腦的思想=人類所有感覺總和。 2、人類“幸福”與“痛苦”的本質 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思想就是狹義靈魂,因此我們深入分析人類思想的本質有助于我們了解狹義靈魂的一些特性。 中國後期墨家思想中的享樂主義解釋與英國哲學家傑里米.邊沁的“功利哲學”相似。他們都認為,指使人行為的二種最上權威是快樂與痛苦。只此二威權能指出人應該做什麼,決定人將做什麼。 的確,人類思維的最終目的是追尋幸福、回避痛苦,以下簡稱“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所有人類、動物的思想都須遵守這原則,詳細證明如下。 n人類快樂、痛苦本質的歸類 我詳細列舉了數百種人類關于對幸福、痛苦的看法,只要人類能說出感覺幸福與痛苦的事情,都一一列舉出來,以便分析。 例如人類覺得幸福的事情或事物有:殺人幸福、做上帝幸福、做好事幸福、睡覺幸福、讀書幸福、不勞而獲幸福、毀滅世界幸福、同性戀幸福、亂倫幸福、專一幸福、受虐待幸福、愛保護幸福、返老還童幸福、擁有電腦幸福、擁有書籍幸福、擁有權力幸福、擁有長生不老藥幸福……類似所列舉出來的幸福事情或事物有數百近千種。 同時人類覺得痛苦的事情或事物有:被傷害痛苦、不能成為上帝痛苦、衰老痛苦、不能殺人痛苦、吵架痛苦、恐怖感覺令人痛苦、親人離逝令人痛苦、噪音令人痛苦……類似所列舉出來令人覺得痛楚的事情或事物也有數百種近千種。 讀者可自行嘗試列舉,列舉後只要加以總結,就會發現十分有趣的規律。 大部分人所喜歡事情與事物(亦即感覺幸福的事情或事物)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感受或身軀感受。幸福無非是因為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得到滿足而引發的。例如性器官感受、軀干感受(例如按摩引發的幸福感受)、好奇情感的滿足感(例如湊熱鬧引發的幸福感受)、獨立情感的滿足感等幸福感受。 第二類:各種各樣的事物,例如電腦、手機等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喜歡這些事物本身,而是因為這些事物能滿足人類所喜歡的思想情感或身軀感受。換言之,人類並不是喜歡這些事物,而是人類“不得不”喜歡這些事物,人類真正喜歡的事物還是自己所鍾愛的身軀感受及情感感受的滿足。 第三類:各種各樣的行為,例如打工、讀書、殺人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喜歡這些動作本身,而是因為這些動作能讓人類得到喜歡的事物,或者動作本身能滿足各種各樣的人類所喜愛的思想情感及身軀感受。換言之,人類並不真正喜歡這些行為,而是人類“不得不”喜歡這些行為,人類真正喜歡的事物還是自己所鍾愛的身軀感受及情感感受的滿足。 另外,大部分人所討厭事情與事物(亦即認為帶給人類痛楚的事情或事物)亦可相應歸為三類: 第一類: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或身軀感受。痛楚無非是因為喜愛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得不滿足而引發的。例如人手被針刺,其實是因為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是“安逸的身軀感受”,但被針刺後,得到的身軀感受並非是人所喜好的身軀感受,因此我們覺得它們痛楚。 第二類:各種各樣的事物,例如閃電等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討厭事物本身,而是因為這些事物帶來人類討厭的思想情感或身軀感受,換言之,人類並不是討厭這些事物,而是人類“不得不”討厭這些事物,人類真正討厭的事物只是帶給自己痛楚的身軀感受及所喜愛的情感得不到滿足。 第三類:各種各樣的行為,例如溫習、跑步等。但尋根問底,人並不討厭這些行為本身,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招致人類得到討厭的事物,或者行為本身導致人類產生討厭的思想情感及痛楚的身軀感受。這就意味著,人類並不真正討厭這些行為,而是人類“不得不”討厭這些行為,人類真正討厭的事物只是帶給自己痛楚的身軀感受及所喜愛的情感得不到滿足。 從以上歸類可推導出人類的思想感受雖遵守一條簡單的原理: 幸福與痛楚相互共存原理:只要有令人類感覺到幸福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則必有令人類感覺痛楚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 這是一條相當重要的原理,因為它表明只要人類有幸福的知覺,就必有痛楚的知覺。在什麼情況下人才會感覺絕對的幸福,答案是只有人類所喜愛的身軀感受或思想情感永遠得到滿足時,人才能感覺到絕對的幸福。換言之,理論上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心想事成,也就沒有人可以得到絕對的幸福。 以上理論同時證明了,所有人類以及其它生物的思想都須遵守“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這意味著人類思維的最終目的是追尋幸福、回避痛苦。 相信有些讀者還未十分明白,因此有必要抓住人類喜歡的第一類事物——人類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感受,再深入地加以分析。 n身軀感受與情感感受的詳細分類 我們知道,人類最基本的快樂是所喜愛的身軀感受得到滿足。人類喜愛的身軀感受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五官感受。欣賞音樂、欣賞油畫、嘗吃好味的食物等等事物都令人類所喜愛的五官感受得到滿足。 第二類:器官感受(尤其是性器官感受)。相信這種感受無需我再作更多分析。 第三類:軀干感受。軀干感受是指人的四肢、身體除所有器官(包括五官感受)外的其它身體部分的感受。一般而言,我們懼怕勞累、在夏天喜愛開空調,又喜愛身體愛被人撫摸等等都令我們滿足了所喜愛的身軀感受。 我們只要再細心分析這些人類的基本幸福感受,則能了解到幸福感受演變與進化的秘密。 我們知道,一些簡單生物的身體結構遠不及人類豐富,例如蚯蚓等等。我們只需探討一個本質問題也就能知道幸福進化的秘密,這個問題是為何蚯蚓沒有眼睛,而人類卻有眼睛,甚至人的眼睛是大自然眾多生物中最高級的一種眼睛? 我們知道,根據進化論,總有一些生物最早發生了基因突變,從而使生物體得到了眼睛,並且一開始時眼睛總是很低等的,眼睛的作用只是為了找尋食物或逃避敵人的追捕。我簡稱這種生物為“擁有第一眼睛但眼睛最低等生物”。 同時我們知道,任何最低等的生物,也必定是因為追求某種幸福而生存的。換言之,“擁有第一眼睛但眼睛最低等生物”之所以不被大自然淘汰,並不是因為它多了一對能看到事物的眼睛,而是因為新長出來的眼睛令這種原本沒有眼睛的低等生物更易追求及得到它渴望得到的幸福,又或者可以令它回避不渴望得到痛楚,正因如此這種新長有眼睛的生物才幸存下來,並不斷壯大。 這原理就像人類突然多了一對翅膀,而翅膀本身帶給人的幸福其實就是讓人得到了更多想要的幸福感受罷了。例如您原本十分渴望想到達大海的對岸看一看,翅膀的作用無疑能令您更易得到這種快樂;例如您不喜歡被人捕捉,翅膀的作用可另您飛起來,使您回避被捕捉的痛苦,只有在這些情況下人類才會覺得翅膀有用,否則哪怕大自然不淘汰人類新長出來的翅膀,人類本身也會將翅膀用刀砍下來。 以上分析暗示了人類的眼睛比原始生物高等複雜的原因。因為基因突變進化而成的高級眼睛可以令人類更易得到幸福與回避痛苦,與此同時,大自然中更易得到幸福與回避痛苦的生物必定是本能強大的生物,而本領強大的生物更容易生存,所以基因突變進化產生的眼睛才不被大自然所淘汰。 假設您是簡單的生物,您喜歡性愛,但您卻沒有眼睛,因此您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去尋找配偶。幸運的是,由于基因突變令您突然多了一對簡單的眼睛,那麼新長成的眼睛已不僅僅是您用于找尋食物的工具,屆時您會突然發覺眼睛能令您更容易地找到了配偶。大自然總是更容易保留生殖能力強的生物,所以您這種基因突變的生物種類將繁衍壯大。 我稱這種思想進化理論稱為“狹義靈魂進化論”,用這種理論解釋人類為什麼比簡單生物擁有更多、更複雜的器官與組織,將會十分有用。 “狹義靈魂進化論”同時表明,任何簡單的幸福都可以變得越來越高級。例如“擁有第一眼睛但眼睛最低等生物”的眼睛感受與人類的眼睛感受是同一類器官的感受,另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與“狹義靈魂進化論”容許生物的眼睛越來越高等,這就意味著您所有的器官感受可以越來越高等,但它們都屬于同一性質的器官感受。 我稱這種原理為“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很明顯,人身體上任何一種器官感受都須遵守這條原理。 我們知道,具有較簡單生活方式的簡單神經系統無需豐富的視景,例如,青蛙不會得益于能夠辨認蒙娜麗莎的細節。在蛙的世界里,青蛙最想辨認有無天敵或獵物,它的視網膜因此變得僅對天敵或它能捕食的獵物(如前後飛動的蠅)投射的陰影敏感,目標的細節是無關緊要的,蛙眼對此並不留下印象。而在蛙的眼前出現一個細線系住的,略似掠過的蒼蠅的擺動軟木時,它不僅彈出舌頭來捕住蒼蠅,還舔嘴唇,做出所有獵食及品嘗的動作。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同一種物質(光線)在不同生物內的感覺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是同一性質的幸福。人的眼睛與青蛙的眼睛相比只是獲取了同一性質幸福的更多快樂。 用這條原理解釋人的性愛幸福與原始低等的性愛幸福之間的區別時,將會十分有效。我們知道,人追尋的性愛幸福與一只貓追尋的性愛幸福本質一是一致的,但為什麼我們絕不認為人的性愛幸福雷同于貓的性愛幸福呢?因為人類的性愛幸福亦必須遵守“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所以與貓相比,人類的性愛幸福變得更加高等與複雜。 相信細心的讀者已經知道,為什麼人類會有如此複雜的情感。 尋根問底,人擁有如此複雜的情緒與情感無非是令自身更易得到喜愛的身軀感受罷了。有些情感雖然表面不能被太自然創造,例如理性情感,但正如大家所了解,大自然表面上並不會進化出與普通物質世界(質子、中子、普通分子)截然不同的複雜眼睛,但畢竟成功進化,因此人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情感亦不足為奇。 其實心理學家弗羅依德的一些理論與這上述的這個理論相近。例如弗羅依德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無不蒙上性欲的色彩,在性欲後面藏著一種名為“利比多”的潛能,它驅使人追求快樂原則,釋放本能。他把利比多看作是性欲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生的本能還是死的本能,它們的能量或勢力都來自利比多。其能量極大,暗中推動著人類的一切行為,決定著人一生的主要活動。小至個人發展、心理失常、創造活動等,大到社會習俗、宗教制度及人類各種行為等,都受到利比多潛能的支配與推動。當然弗羅依德稍稍誇大了性欲對人行為的決定意義,但足以表明人複雜情緒與簡單的身軀感受之間的緊密關系。 人所喜愛的情感主要可分為二十多種同性質的情感,人若可以滿足一種情感的需要就會獲得一種性質的幸福,若在滿足了一種情感需要的同時,更加滿足其它情感的需要或所喜愛的身軀感受,這時人類就會獲取更高級與複雜的幸福快感。 人類所喜愛的基礎情感分類 情感分類 導致人類不得不喜愛的事情或事物舉例(以下舉例因人而異,好與壞的喜好都歸為一類) 不被大自然淘汰的原因分析、更容易獲取幸福快感及回避痛苦的原因分析(以下僅作重點列舉) 理性情感 冷靜分析事情、心平氣和等等 大自然賜與許多生物眼睛,使其分辨事物,懂得分辯事物意味著這些生物擁有了理性智慧。分辨事物能力強的人無疑必定更易獲取幸福。 奉獻情感 損贈、樂于助人等等 基因理論表明,生物需對後代、伴侶作奉獻,這種生物才不被大自淘汰。此外,生物在無意中幫助有困難的同伴,同伴被幫助之後可與它一起尋找更多的食物,這也會滋養了人類喜愛奉獻情感。 愛愫情感 追求愛情等等 盲目執著地追求伴侶,的確更易滿足性器官的幸福及得到其它回報,盲目執著地照顧後代,這種生物才不被大自然所淘汰。另外對子女的愛亦可以換取後代對自己的照料,令自己更長壽。 孝順情感 孝順父母等等 原始的孝順總是伴隨著對父母盲目的愛,因為父母是給您食物、幸福的人,您反抗則更難獲取父母的照料。這有點像您的寵物對您的情感(既是孝順又是愛)。 仁慈情感 對親戚、朋友的友好、對大自然的友好等等 因為對同伴的仁慈,才能令自己不傷害同類,令整個群體形成有團結力的捕獵群體,因此可以更容易抵抗敵人及得到性愛之類的身軀感受,又可以更容易地捕捉食物。 好奇情感 對世間任何好事與壞事的好奇、對異性好奇、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等等 好奇無疑能令生物更易找到食物、同伴以及躲避敵人的場所 僥幸心理 做壞事的僥幸心理、嗜博心理等等 許多生物在找食物以及爭取配偶時都打算與競爭對手拼博,但事實往往是無須拼博也能得到渴望得到的事物,因為對方可能臨時畏縮。另外生物所假想的競爭對手可能只是一塊石頭所引起的錯覺,這時候有僥幸心理的生物總能嘗到甜頭。 殺戮情感 殺人、宰殺動物、打斗、吵架等等 殺戮情感無疑令到生物更易得到想要的事物。 狡詐情感 欺騙感情、欺騙信任等等 狡詐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貪婪情感 對世間所有喜愛事物的貪婪等等 貪婪是爭取幸福的源動力。 自私情感 對世間所有喜愛事物的自私等等 如果生物沒有追尋幸福的自私情感,永遠也不能獲取更多幸福。 冷酷情感 對自己所討厭事物的冷酷,不惜一切手段獲取幸福等等 如果生物冷酷,在許多環境下都能獲取更多幸福。 奮進情感 充滿獲取喜愛事物的沖勁等等 奮進情感使人拼博,拼博的後果一般都能使生物獲取喜愛的事物。 懶惰情感 無心工作等等 懶惰可能減小了獲取很多幸福的可能性,但至少獲取了舒適的身軀感受。 堅持情感 堅持正義、堅持邪惡等等 假如生物喜愛堅持,那麼這種生物將會嘗到許多甜頭。有時海鳥只需耐心等多一秒,看管幼蛋的海龜可能就會游走,那麼海鳥就可以毫不費勁地飽餐一頓。 攀比情感 喜愛炫耀等等 生物喜愛炫耀,將會有配偶渴望與這種生物交配,因為這種生物能夠炫耀代表它擁有許多生存的資本。 忠誠情感 對配偶、對同伴、對雇主、對魔鬼、對上帝的忠誠等等 長期忠誠于一些事物,自然能長期獲取相應的幸福,不忠誠可能會得到更多幸福,但同時有可能一無所有 獨立情感 自己煮飯、獨自找尋食物等等 獨立可以講是原始生物最好的優點,能夠獨立是大多數情況下找尋食物的唯一方法。 團結情感 齊心協力、結伴同行等等 任何生物都會嘗到一個齊心協力的團體對找尋食物與對抗敵人的貢獻作用。 支配性情感 攬權獨行、喜愛指手劃腳、發號司令等等 如果生物可以自由支配食物、配偶,那麼將更容易得到幸福。 對抗性情感 勇敢、反叛等等 生物懂得對抗某些東西才能獲取幸福。 忍耐情感 忍耐力強等等 在某些情形下,忍耐能令生物得到幸福。例如生物忍耐憤怒,決定不與敵人博斗,當生物一旦成功逃跑,至少可得到舒適的身軀感受而無需承受痛楚的風險。 幻想情感 發白日夢、幻想隨心所欲等等 幻想有朝一天能得到期待已久的幸福,這種幻想成功的感覺成為生物努力拼搏的一種動力。 學習情感 發奮讀書、學習恐怖襲擊技巧等等 意外的模仿使生物嘗到幸福,就不得不學會模仿,例如生物如果學懂老虎嚎叫就足以嚇退許多進功者。 懦弱情感 害怕打仗、害怕動物等等 對敵人的懦弱在很多時候都能避開與敵人的正面交鋒,因此可以回避許多不必要的痛楚。 崇拜情感 崇拜偶像、崇拜聖人等等 通常一個人能夠直接為另外一個提供某種幸福,那麼這個人將成為被崇拜者。另外崇拜者在崇拜的過程中將得到幻想情感、學習情感等情感的滿足。 …… …… …… 以上所列舉的人類幸福情感僅是較普遍的幸福情感,同時,在特定情況下,所有幸福情感都可以轉化為令人討厭的痛苦情感,與之相反,所有痛苦情感亦可以轉化成人類所喜愛的幸福情感,並且所有情感都可以漸漸消失。 例如,您原本十分害怕狼狗,只要見到狼狗就害怕逃跑。在一次生死危急的關頭,您被逼“奮進”與狼狗博斗,最終您戰勝了狼狗並且沒有任何受傷。這時候您會發覺原來狼狗並不十分可怕,其實在這過程中,您已無意中偷吃了“奮進情感”的禁果,您嘗到“奮進情感”帶給您的甜頭。然而巧合的是,您連續十次碰見狼狗,而您逐漸更加勇敢地與它博斗,幸運的是十次博斗的最終結果都是您全勝而歸。 如果上述假設的確發生了,那麼您將變得十分喜愛“奮進情感”的滿足感,與之相反“懦弱情感”則受到您的討厭。(因為懦弱無法令您獲取幸福及躲避疼楚)十分不幸的是,後來您再次遇見狼狗二十次,但在這二十次的博斗中您都打輸了,並且遍體鱗傷,因此您會漸漸變得十分討厭“奮進情感”,同時變得十分喜歡“懦弱情感”。假如在您以後的生命里,所有奮進情感都令您得不到幸福,您的“奮進情感”將逐漸成為討厭情感,如果在日後的生活中,所有奮進情感的激發都無法令您得到幸福,那麼您的奮進情感可謂完全消失了。 當然完全消失的可能性十分之低,在某些情況下,當您再次遇到一頭狼狗,您預計到任何情感的激發都表明不能回避痛苦時,您的“奮進情感”將被迫強烈激發,孤注一擲回避痛苦(因為這情感曾經令您獲取幸福,因此可能很小一部分仍存在于您的意識/潛意識當中,但您可能未能查覺您這種情感)。 我簡稱以上這種原理為“幸福快感、痛楚快感不確定性原理”。所有人的情感與身軀感受都遵守這種原理,但身軀感受的確定性比較強,例如舒適感受是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喜愛的感受,但古代的一些人在讀書時不圖舒適而“懸梁刺股”,這時的舒適感受會被短暫的抑制與討厭。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這種舒適感受已阻礙了這個人獲取其它快感或回避其它痛苦。還有一些情況例如看恐怖電影時,令人討厭的恐懼情感會短暫地成為人所喜愛的幸福情感。 總之,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得到滿足時的感受可統稱為人的幸福感受,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得不到滿足時的感受統稱為人的痛楚感受。 任何人所喜受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在得到滿足的過程都能令人獲取相應的幸福快感。如果單一性質的身軀感受與情感在滿足的過程中同時令這個人滿足了其它所喜歡的身軀感受與情感,那以這個人就得到了更高級、更複雜的幸福快感。反之,任何單一性質的身軀感受與情感不能獲得滿足,就產生了與這種性質身軀感受與情感相對應的痛楚感受。如果單一性質的身軀感受與情感不能獲得滿足,同時其它方面個人所喜愛的身軀感受與情感的滿足,則產生了更複雜、更強烈的痛楚感受。 幸福快感:成功感受、虛榮感受、踏實感受、堅定感受、爽快感受、安甯感受、舒適感受等等 痛苦感受:挫折感受、恐懼感受、不安感受等等 任何幸福感受都能找到性質相反的痛苦感受,任何痛苦感受都由于人類所喜受的幸福感受得不到滿足是產生的。例如成功感與挫折感,飽與饑餓等等。如果幸福感受被滿足的程度大,那麼痛苦感受就相應減小,反之亦然。 因此,我們知道人類擁有如此複雜的思想,可以講有很多目的,但最終目的亦僅僅是追尋幸福、回避痛苦,亦即較早前提到的“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 “追尋幸福、回避痛苦思想原則”的一些特性說明: 人做每一件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滿足一種或多種性質的幸福快感。 例如假如您夢想成為足球運動員,那麼分析您擁有如此夢想的原因,必然是因為你知道足球運動能給予您各種堅定情感、對抗性情感、獨立情感、團結情感、攀比情感、支配性情感等情感的滿足。當然夢想本身已經滿足了幻想情感。又或者您可能並不熱愛足球運動,但您知道您的異性喜歡足球運動員,因此您為了尋求性器官感受的滿足,因此才夢想成為足球運動員。此外,足球運動員可以擁有巨大的財富,所以很多人才渴望成為足球運動員,但金錢本身也僅僅足球運動員更易獲取各種各樣幸福感受的工具罷了。 舉另一個例子,您是一個不貪慕任何金錢的人。您認為唯一能令您幸福的事情就是“大公無私與無私奉獻”,其實“大公無私與無私奉獻”已經滿足了您的奉獻情感、團結情感、崇拜情感、幻想情感(幻想成為聖人或偶像,或者崇拜自己都是很多人大公無私的源動力)的需要。 曆史是這樣評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總是穿著襤褸的舊衣服,光著腳到處走。他的不顧寒暑、不顧饑渴的能力使得人人驚訝。阿爾西拜阿底斯在《筵話篇》里曾描敘蘇格拉底服兵役的情形說:我們的供應被切斷了,所以就不得不餓腹行軍,這時候蘇格拉底的堅持力真是了不起,——在戰爭其中常常會發生的這類情勢之下,他不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都更卓越:沒有一個人可以和他相比。……他忍耐寒冷的毅力也是驚人的。曾有一次嚴霜,——因為那一帶的冬天著實冷得可怕,——所有別的人不是躲在屋里,就是穿著多得可怕的衣服,緊緊把自己裹起來,把腳包上毛氈;這時只有蘇格拉底赤著腳站在冰上,穿著平時的衣服,但他比別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們都對蘇格拉底側目而視,因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們呢。 有一天早晨蘇格拉底在想著一件他不能解決的事;他又不願意放下這件事,所以他不斷地從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地在想著;到了中午人們就注意其他人來了,來來往往的人傳說著蘇格拉底從天一亮就站在這里想事情。最後,晚飯以後天黑下來,有幾個伊奧尼亞人出于好奇(這件事的發生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就搬來他們鋪蓋,睡在露天里,為的是要守著蘇格拉底,看他究竟會不會站一整夜。他就站在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來,他向太陽做了祈禱,才走開了。 他在天上的靈魂與地上的肉體二者的對立中,他做到了靈魂對于肉體的完全駕馭。 其實分析蘇格拉底的心理情感,就會知道在蘇格拉底思想中,理智情感、幻想情感、崇拜情感、忍耐情感等情感占據了最主要的地位,對于他來說,舒適的身軀感受帶給他的幸福遠遠不及其它所最喜愛的幸福情感。例如他可能會認為做出平凡的舉動帶給他的羞恥感比其它痛楚的身軀感受更強烈些,因此蘇格拉底才做出了令普通人費解的舉動。 人之所以感覺自己的內心複雜,是因為人的思想受“幸福快感、痛楚快感不確定性原理”影響,每一種情感都此起彼伏,每一種情感的激發都不能令您百分百地得到更高級的幸福快感,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會帶來痛楚。另外各種幸福情感都決定了您要去做各種不同的行為,但許多行為都發生矛盾沖突的,因此人類才感覺自己內心複雜。 例如,您有一個同伴並已經外出尋找食物。您一個人留在家中,但您很快就感覺十分饑餓,那麼究竟您應否外出尋找食物呢?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您的獨立情感、奮進情感、器官感受決定了您應該外出找食物,獲取找到食物的幸福並獲取情感本身及其它感受的滿足,但您的僥幸情感、懶惰情感、舒適身軀感受(這里有一個矛盾,劇烈的運動失去了四肢舒適身軀感受,但不運動,卻滿足不了胃器官的幸福感受)卻決定了您不應該外出找食物。 大自然的進化論表明,您外出找食物可能會找不到食物,可能會更餓,甚至死亡,亦可能會找到食物,不用挨餓。但您不外出找食物,同伴可能永遠不回來,您亦會因為挨餓而最終死亡,當然同伴有可能及時回來,給您食物幫助您解決饑餓之苦。 這意味著您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情感的需要,同時所有情感決定您做任何事都未必一定能獲取您渴望得到的幸福快感,這正是人內心掙紮的最基本原因所在。 人的思想是計算獲取幸福快感、回避痛楚感受的複雜程序。 在19世紀在美國開始興起“實用主義”的哲學流派。多數實用主義哲學家都持有這樣的基本觀點:人類知識的基礎在于人類進化和人類價值/興趣的偶合性中而不是理性中。 事實上,這種流派的哲學理論的基礎也是以下論點的基矗 大家都清楚知道,人的思想最重要的功能是理智作用,理智能讓我們不斷學習,指導我們選擇做正確的事情而回避做錯誤的事情。對于個人而言,正確的事情無非是指那些令個人獲取最大幸福的事情。由于獲取幸福快感與得到痛楚快感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大自然所有生物從有生命開始已經懂得計算得失幸福的概率。當然我們知道蚯蚓也懂得選擇適合生長的泥土,亦懂得選擇方位爬行,明顯蚯蚓都是有理智的。人類相對于蚯蚓而言,理智的程度更高,但是兩者的性質都是一致的,“理智”本身亦須遵守“同性質幸福進化原理”。 可以將人類的思想比喻為一套計算機程序,但是,人類的思想是一套懂得自我改寫程序語言的計算機程序。其實這是由于外界環境所影響的,因為人從誕生一刻開始,已不斷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例如您現在正受到這本書的影響,亦受到周圍環境例如光線、聲音、氣味的影響,這意味著您的思想在不斷調整著,當然調整的最終目的是計算遠離痛苦與獲取幸福快感的機率大校 這個會自我調整的過程可比喻為懂得自我修改程序語言的高級計算機程序,大腦可比作計算機,思想可比作複雜的程序。那麼究竟人類的物質軀體重要還是思想重要呢?其實人類正如計算機一樣,究竟是制成計算機的矽元素、鐵元素等物質重要,還是計算機的程序語言重要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沒有了鐵、矽等元素,不可能制成計算機,但沒有複雜的程序,亦不能制成計算機,然而複雜的程序又必須有鐵、矽元素等物質為基礎才能存在。兩者的關系可比喻為“狹義靈魂”與“身軀物質”的關系,人是計算機程序的編程人員,大自然則是人類思想的編程人員。 n快樂與痛苦是所有生命體狹義靈魂進化的源動力,亦是生命體進化的源動力。 我們知道,若然生命體只懂得幸福而不懂得痛苦,那麼這種生命體不可能生存。例如,有一種生物,他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痛苦為何物,那麼意味著他被其它生物吃掉也不痛苦、沖進火海里也不痛苦、不找尋食物也不痛苦、自殘生體也不痛苦、不呼吸空氣也不痛苦、不找尋配偶也不痛苦,那麼這種生物必定不能生存。 最懂得生存的生物必定了解痛苦的感受,又懂得回避痛苦,那麼生存的本領才會強大。眾所周知,如果你想某人拼命賺錢,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嘗一嘗有錢的樂趣,然後再讓他嘗嘗身無分文的痛苦,那麼這人才有賺錢的源動力。又或者這個人只知道擁有1000萬美元的樂趣,卻不懂得身無分文的痛苦,那麼這個人賺錢的源動力也十分有限。這個世界上存在許多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其實這些人很多都了解富裕的樂趣),其實如果金錢與壽命是正比掛鉤的話(只有金錢才能購買食物等等假設環境下),那麼富裕的人總是長壽一些。 快樂與痛楚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這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今天所用的家庭電器、所開的轎車、所坐的飛機、研究物理學目的,無非是因為我們想減輕痛苦感受,減輕了痛苦感受就等于獲取了快樂,所以我們才會積極發明電器、研究科學理論。假設6000年前的人類只懂得快樂,相信現在的人類仍然只會捕魚為生,談不上有動力去發明任何科學技術。 總結來講,您得到了令你幸福的事物,卻不懂得失去這件事物的痛苦,您必定不會珍惜這件事物。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在我們眼中,他們有著十分幸福的生活,但他們卻不珍惜生命,為一些我們認為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自毀生命的原因正是如此。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生,焉知死”,其中一個意思是說,人類不知道死亡的痛苦,是不會珍惜生命的,同時,人類不知道生命的痛苦,亦不會理解死亡帶給人生的意義。 若然您是神靈,讓人類進步的最好方法是讓人類偷吃幸福的禁果,並讓人類飽嘗痛苦,人類必定會發奮圖強,不負您作為神靈對人類的期望。 不同性質的快樂與痛苦都可以在偶然機會下無中誕生,之後可以在世界上長期存在,亦可以突然死亡。 一般而言,獲取一種新的快樂都是無意中獲取的,例如一只長期在黑暗中生活的魚突然游到光線較亮的地方,就可以獲取新的快樂。或者說您家中的寵物狗原本是自己尋找食物,但後來你收養了它,並不斷提供食物,您的狗將會十分喜愛您,這時候,對于狗來說,一種新性質的快樂誕生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性質的快樂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滿足舊性質快樂,例如您的寵物狗既喜歡您,又喜歡您給它的食物,新舊性質的快樂才能長期並存。 這種論調與基因學的論調相同,基因學表明所有生命體的進化、基因突變都是偶然發生的,任何生命體都不知道您下一個基因突變對您造成的影響,這正如人類不知道未來自己可以獲取什麼的幸福快感,試問在計算機未發明前,究竟有誰知道使用現代計算機上網的樂趣呢? 另外,所有新誕生的快樂與痛楚都可以原來的快樂與痛楚沖突,例如兩者不能同時滿足,或者只准人類得到其中一種快樂與痛楚而必須犧牲另外一種快樂與痛楚的情況下,新舊性質的快樂或痛楚必定需要互相調和,甚至其中一種會死亡。這種沖突過程正是“理智情感”的誕生過程。例如您發明了某種紙牌游戲,你和朋友都獲得了其中的樂趣,您們因此沉迷于紙牌游戲當中。然而您們後來因為學習畢業而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中,這時候您們為了獲取其它的快樂,必須放棄玩紙牌的快樂。最後您們甚至可能完全忘記了這種游戲。這時候,新性質的快樂與痛楚都死亡了。 這就是我們狹義靈魂的世界,與物質世界一樣殘酷,公平與不公平、生存與死亡每分每秒都在我們的身軀內發生著。 我們知道,如果你不能動彈,另外一個人拿著極高溫度的發熱棒靠近您,熾熱將會慢慢令您致死。我們的狹義靈魂的世界亦是如此殘酷,當你與一個思想與您不同的人交談,如果您的知識薄弱,您會很容易被他人所影響,這時候您的思想將會發生重大轉變。這就意味著您的部分狹義靈魂已經死亡,同時亦有新的狹義靈魂誕生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這個原因。 我們知道,2歲時您的軀體與思想是屬于您的,20歲時您的軀體與思想還是屬于您的。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2歲時的你是否已經死了。您亦可以反問自己,究竟20歲的您與2歲時的究竟有什麼差異? 普遍人會回答,2歲時的我並沒有死,其中一小部分思想仍是我的,但這是否意味著您的生命中已寄居了新的狹義靈魂,您的思想已經不再屬于2歲時的您,但您卻懵然不知呢?或者說您2歲時的思想在20歲時只保留了一小部分,這是否又意味著您的靈魂已死去了大部分,亦即大部分的您死亡了而您卻懵然不知呢?又或者說,您因為大腦受傷,已永久失去2歲時的思想與記憶。但我與您交談,你必定會認為您仍然存在,這又是否意味著您曾經完全死亡過,而您卻完全不知呢? 這時一個有趣的問題,我稍後將從科學的唯物論再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因為我們追求獲取或回避“基礎性質幸福與痛苦”而誕生的所有新“等位性質幸福與痛苦”之間彼此互相競爭,這表明這些新性質幸福與痛楚需遵守“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論規律。 “基礎性質的幸福與痛苦”是指生命體經過數千萬年及至數億年以來,基本上不可動搖的幸福與痛苦。例如人類因吃飯而感受到幸福、因溫暖而感受到幸福、獅子因獵殺羚羊而感受到的幸福等等。 “基礎性質幸福與痛苦”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都必須滿足某些條件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而生物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所有生物都必須找到食物和遮風避雨的地方,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並且傳宗接代,所以所有生物的靈魂必定有著根深蒂固的相似之處。 “新誕生等位性質幸福與痛苦”是指目的相同(獲取同一基礎性幸福),進化年限比較短或者剛出現的同一性質幸福與痛楚。例如不同民族的語言、理性思維方式等等。 例如語言,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語言只會自由發展。但是必定只有表達清晰、發音容易的語言才能更易為人找尋幸福,因此就“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大部分的語言都死亡了。 這概念相似于基因學的“等位基因”概念。我們知道,天生下來不同生物的腳就有所不同,有長的腳,有短的腳。但是無論腳長或腳短,都是由基因控制的,這種控制“同一性質生物體結構(例如腳)”的基因可通俗理解為“等位基因”(這解釋並非等位基因的基因學術解釋)。 我們知道,腿長腿短對于不同生命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對于鶴來說當然是長腿好,但對于老鼠來說,長腿當然不好。基因學通俗地解釋為,因為基因為爭取生存,直接同它們的等位基因競爭,因為在基因庫中,它們等位基因是爭奪它們在後代染色體上的位置的對手。換言之基因也會在基因庫中犧牲其等位基因(競爭對手)而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 其實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的社會,就會發現有趣的現象。例如我們都熱愛投身某些工作而生存,而工作的最基本目的是獲取溫飽感受,但是社會上工作的性質五花八門,當然每樣工作都會令您得到種類繁多的工作成就感,但是它們最基本的目的只是獲取溫飽感,正因如此,曆史上的工作種類都千變萬化,但到最後能生存下來的工作,當然是最易令人吃飽飯的工作類別容易生存下來。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讀者可以自行思考一下。 一般情況下,性質越簡單的快樂與痛苦壽命越長,而性質越複雜的快樂與痛苦壽命會越短。隨著生物的進化,不被大自然淘汰的複雜的快樂與痛苦的壽命將會緩慢增加。 例如,每一個人的理智情感可以算作最複雜的快樂與痛苦,您在社會上必定很難找到與您一模一樣的理智情感。當您死亡時,您的理智情感亦不能完全遺傳至下一代。因此您這種性質的理智情感壽命十分之短。相比而言,簡單性質的快樂如溫飽快樂,其壽命將會很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類進化了幾十代之後,如果您的理智情感的確有利于人類生存,那麼幾十代之後的人類理智情感雖然與您的理智情感有所不同,但本質上總是向著您這個方向增加的。所以說,不被自然淘汰的複雜快樂與痛苦的壽命將會緩慢增加。 這理論也與基因理論巧合。基因學認為,任何一個個體的基因組合的生存時間可能是很短暫,但基因本身卻能生存很久。它們的道路交叉再交叉,在延續不斷世代中一個基因可以被視為一個單位。 同樣,大家分析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您會發現以夫妻組合成“家庭”這種系統的壽命總比“國家”這種系統長壽及與穩定,但是隨著曆史發展,許多國家最終也會漸趨穩定的。我們知道夫妻的組合比國家的組合早很多,在古代,國家總是離離合合的,時有時無,並且不斷有新的國家產生與滅亡,但是發展至今,國家產生與滅亡的速度總是慢了下來,並且國家也變得越來越穩定,我們也變得越來越需要國家了,無疑國家不被大自然淘汰的最根本原因是國家為我們創造了許多的幸福。 我們知道,由于物種不及基因穩定,基因學總是建議不把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單位看作是物種,或者是種群,甚至是個體,最好把它看作是遺傳物質的某種小單位。若然將社會團體的大小當作生命體來研究,就會發現每一個人就像是最小的遺傳物質,然後是夫妻、朋友、工作單位…國家,同時它們遵守了達爾文進化論的所有原理,例如基因突變概念(任何社會巨大的變化其實都是由一些核心人物例如少數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造就的),自然選擇,物盡廢退(一個原本存在的團體如果不能產生積極效應,亦必定會慢慢瓦解)等原理都適用于解釋這個世界。 難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與達爾文進化論、狹義靈魂進化論的理論基礎相似,但含義更廣泛以及更有科學根據的社會進化論…宇宙進化論嗎?這些問題還是留給有緣的人作進一步深入探討,在此則不作更多論述。 手 機 用 戶 請 登 陸 隨 時 隨 地 看 小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