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薩爾滸大戰(3)



努爾哈赤消滅了西路明軍,揮師北上追敵。因天已昏黑,宿于巴爾達崗,大貝勒代善領兵宿于哈克山,其他諸貝勒大臣率軍沿土木河警戒。


三月初二日清晨,努爾哈赤先與四貝勒皇太極率一千人馬進攻斡琿鄂漠,殺龔念遂、李希泌等,全殲其眾。隨後率親軍迅速進抵尚間崖,命八旗兵下馬步戰。大貝勒代善直入明軍陣,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與諸大臣等,亦率旗沖陣。兩軍激戰,明兵大敗。


與之同時,未參戰的八旗兵不待布列行陣,便縱馬飛馳,直沖馬林大營。頃刻之間,明軍潰敗,副將麻岩及大小將士皆陣亡,總兵馬林僅以身免,逃回開原城。


努爾哈赤消滅尚間崖明兵後,東進攻打駐守斐芬山的明軍潘宗顏部。努爾哈赤命後金兵半數下馬步戰,擐重甲者執長矛及大刀在前,輕甲者自後射箭;另一半騎馬在後,向山上推進,以成包圍之勢。斐芬山明軍頑強抵抗,不斷發射火器,但後金兵更加英勇,奮勇沖擊,潘宗顏陣亡,明軍全軍被殲。


至此,北路明軍全數敗亡。


阿布達里崗之役


努爾哈赤連敗兩路明軍,回師途中得到探報:明總兵劉纟廷率領的東路明軍已抵達阿布達里崗,距離赫圖阿拉城只有五十余里;明總兵李如柏率領的南路明軍已進抵虎欄,形勢危急。


回到赫圖阿拉後,努爾哈赤即命代善、阿敏、皇太極及扈爾漢等人率主力東迎,伏擊劉纟廷,自領四千兵馬留守,防范李如柏率領的南路明軍。


東路劉纟廷是與杜松齊名的勇將,身經百戰,曾列駿馬五十余匹,跳躍其間,身輕如燕,使一把百二十斤重的鑌鐵刀,馬上輪轉如飛,人稱“劉大刀”。然而他只有萬余臨時拼湊的雜牌軍和一萬朝鮮兵,雖由于擔任東向佯攻的任務,出師最早,但因“道獨險遠,重岡疊嶺,馬不得成列”、“雪晴風起,寒冽殊甚”、“師行僅赍三日糧”,糧盡無濟、沿途不斷遭到後金小股輕騎阻擊等原因,進軍遲緩,直到三月二日方渡過渾河,抵達距赫圖阿拉約五十里的阿布達里崗。一萬朝鮮兵在元帥姜弘立的率領下,翌日到達距阿布達里崗十里的富察。


三月四日,劉纟廷率軍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步入了阿布達里崗後金八旗軍的伏擊圈。


埋伏在這里的八旗兵已守候多時,山岡上、叢林里、低谷中到處都是伏兵,專候疲于奔命的明軍自投羅網。


劉纟廷軍隊半入伏中之時,皇太極率部打著杜松旗幟,穿著明軍衣甲,混入劉纟廷營中,乘劉纟廷毫無防備,突然發動,明軍立時大亂。彌山遍野的八旗伏兵趁勢四起,將劉纟廷軍隊團團圍住。


劉纟廷雖年過花甲,英勇不減當年。他先是左臂受傷,接著又被一刀劈在面上,截去半頰,猶左右沖殺,殲數十人而死。第三路明軍又淪于覆滅,隨征朝鮮兵亦繳械投降。


明遼東經略楊鎬驚悉三路喪師,急檄李如柏回師撤往清河。但明軍已草木皆兵,李如柏三萬兵馬,沿途聽到山上後金二十余巡邏哨兵的鳴螺聲,即嚇得丟盔卸甲,“奪徑路而遁,相蹂踐死者,複千余人”。


這就是震怖大明朝野的薩爾滸大戰。


明朝為這次戰爭,動員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兵力和財力,結果四路大軍,三路覆滅,“覆軍殺將,千古無此敗衄”。開原、鐵嶺“人逃之盡矣”;沈陽遼陽“民逃軍逃,將哭道哭,大小將吏,無不私蓄馬匹為逃走計者”; 京師上下驚恐萬狀,“人心惟怯,談虎生變”,“大小臣工,無不駭愕”,“官吏士民以及商賈向寓京師者,卒多攜家避難而去”,“其間惶惶之狀,不能以旦夕待”,“國家之計,岌岌乎殆哉”?


努爾哈赤則從此揚威天下。


此次大戰,努爾哈赤殲明將四總兵以下三百一十余員,兵丁四萬五千八百余名,俘獲火器牲畜無數,使後金與明朝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抓住了戰爭主動權。他志得意滿,道:“大明皇帝以二十萬兵,聲言四十七萬,分四路來戰。各國(指女真、蒙古各部與朝鮮)聞之,若以為我分兵破之,必稱我兵眾:若以為我是往來剿殺,必稱我兵強,總而言之,勝報聞于四方,無有不稱我兵之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