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派遣留學生(1)



派遣留學生


19世紀70年代,中國只有兩家造船廠,一是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總局,一是福州船政局。前者雖生產小型船只,但主要產品是槍炮軍火,船艦不過是副產品。福州船政局素有“海軍的搖籃”之稱,不僅制造各種船只,還附設“船政學堂”,專門培養制造、駕駛船只的人才。福州船政局本是閩浙總督左宗棠所創建,然他不久調任陝甘總督,其起步發展主要是靠繼任者沈葆楨完成。沈葆楨是福州本地人,因此對船政局事務格外用心。1873年,沈葆楨向朝廷奏請培養造船人才,仿照赴美幼童之例執行,將留學生派往造船業發達的歐洲。派遣海軍留學生的奏議得到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李宗羲、陝甘總督左宗棠等人的熱烈支持。總理衙門決定由沈葆楨負責派遣事宜。正當沈葆楨為此事殫精竭慮之時,日本入侵台灣,沈奉命巡台,海軍留學生之事暫被擱置。台灣事務平息後,沈葆楨調任兩江總督,離開了一手經營的船政學堂。臨行前,沈葆楨將派遣海軍留學生一事交給船政大臣丁日昌。然丁日昌署任船政大臣後,身體每況愈下,奏請專任福建巡撫,將船政事務推了出去。海軍留學計劃再次擱淺。


由于經費緊張,丁日昌最終決定派遣三十人赴歐留學。學制由五年改為三年,去時坐的頭等艙改為二等艙,回國路費以後再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經費問題解決了,誰來擔任留學生監督又成了問題。派中國人,對學生情況容易了解,然像容閎那樣熟悉國外情況的中國人畢竟難找;派外國人,對國外情況熟悉,然與學生溝通相處並不容易。沈葆楨推薦了法國人日意格。日意格是福州船政局所聘教習,在中國任職多年,對中國情況和船政學堂學生比較了解。沈葆楨認為其為人穩重,能夠信任。李鴻章對日意格半信半疑,決定分別選派一個中國監督和一個外國監督。丁日昌推薦船政總考工李鳳苞出任中方監督。然李鳳苞和日意格在天津會面很不投機,當即表示不接受這個使命。出國的日期日益臨近,李鴻章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由日意格率學生赴法,李鳳苞率學生赴英。日意格堅決反對這一方案。經過三年交往,日意格對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資質高下十分清楚,忽然把學生分出一半,日意格一方面為失去信任而委屈,一方面為學生前途憂心忡忡。他表示,盡管李鳳苞不願與其合作,但他並不在意,從學生前途考慮,希望還是不分開為好。他的誠心得到李鴻章的認可,令李鳳苞與日意格共同負責將海軍留學生送往歐洲。


海軍留學生與赴美幼童一樣,均為公費留學。不同的是,海軍留學生規模要小得多,赴美幼童在四年內送出了一百二十名學生,海軍留學生總共才三十人;赴美學生經費達一百二十萬兩,海軍留學生只有二十萬兩。赴美幼童目的在于培養一般性科技人才,因此學習時間較長,最長達十五年;海軍留學生是為培養造船與駕駛船只的專業人才,學習時間只有三年。赴美幼童年齡大多在十二到十五歲之間;海軍留學生年齡大多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許多人都有家口之累,為使其在國外安心學習,政府還給家屬一筆生活費。三十名留學生並未一同赴英,第一批留學生有十二人,其中包括林永升、嚴複等。